兰坪县罗古箐普米族村寨保护与发展探索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0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西南地区人居环境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村寨概述 | 第12-14页 |
·以往研究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兰坪县罗古箐普米族村寨的基本特征 | 第20-31页 |
·村寨的总体布局 | 第20-21页 |
·村寨的空间特征 | 第21-22页 |
·村寨网络要素分析 | 第22-26页 |
(1) 道路 | 第22-23页 |
(2) 边界 | 第23-24页 |
(3) 区域 | 第24-25页 |
(4) 节点 | 第25页 |
(5) 地标 | 第25-26页 |
·村寨的肌理特征 | 第26-27页 |
·村寨的民居 | 第27-30页 |
·房屋与院落组成 | 第28页 |
·平面类型 | 第28-30页 |
·村寨的人工环境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村寨在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 | 第31-39页 |
·影响村寨形态演变的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村寨建筑的更新 | 第31-32页 |
·交通发展后村寨的更新 | 第32-33页 |
·旅游观光的影响 | 第33-35页 |
(1) 旅游观光对商业气氛的影响 | 第33-34页 |
(2) 旅游观光对村寨安静气氛的影响 | 第34页 |
(3) 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的冲击 | 第34-35页 |
·村寨在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第35-39页 |
·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 | 第35页 |
·传统、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的问题 | 第35-36页 |
·居住环境与村寨设施方面 | 第36-37页 |
·村寨特色景观保护方面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相关村寨的对比性研究 | 第39-54页 |
·罗古箐与云南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村寨的对比性研究 | 第39-45页 |
·勐仑城子寨概述 | 第39-40页 |
·城子寨面临的问题 | 第40页 |
·城子寨与罗古箐的对比性研究 | 第40-45页 |
·地理环境与区位优势 | 第41-42页 |
·村寨环境与基础设施 | 第42-43页 |
·村寨风貌 | 第43-44页 |
·新民居探索 | 第44页 |
·对于影响村寨风貌建筑的改造 | 第44-45页 |
·罗古箐与其他地区的传统村寨的对比性研究 | 第45-51页 |
·于家村概况 | 第45-46页 |
·于家石头村与罗古箐的对比性研究 | 第46-51页 |
·自然环境差异明显 | 第47-48页 |
·文化差异表现突出 | 第48-51页 |
·对比研究分析 | 第51-54页 |
·云南本地区村寨面对问题呈现相似性 | 第51-52页 |
·与其他地区相比云南地区村寨呈现特殊性 | 第52-53页 |
·云南地理特殊性 | 第52-53页 |
·文化呈现原始、自然的特殊性 | 第53页 |
·对比分析后的认识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村寨保护的有机原则 | 第54-74页 |
·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思辨 | 第54-64页 |
·乡村规划与民居更新的思考 | 第54-60页 |
·乡村现代化不等于乡村城市化 | 第54-58页 |
·"传统"与"现代"的双向作用 | 第58-60页 |
·传统民居的被动更新 | 第60-61页 |
·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民居产生影响 | 第61-62页 |
·旅游事业与民居保护 | 第62-63页 |
·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 第63-64页 |
·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有机原则 | 第64-70页 |
·有机概念的阐述 | 第64-65页 |
·旧城更新中的"有机更新"理论 | 第65页 |
·村寨保护中有机原则的建立 | 第65-70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66-67页 |
·发展性原则 | 第67-69页 |
·展示性原则 | 第69页 |
·重点突出原则,强调对核心景观区的重点保护 | 第69-70页 |
·罗古箐村寨的保护体系 | 第70-74页 |
·罗古箐村寨层次的保护 | 第70-72页 |
·景观层次的保护 | 第72页 |
·房屋建筑层次的保护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罗古箐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探索 | 第74-86页 |
·罗古箐村寨层面保护与发展的实施 | 第74-79页 |
·保护期的规划内容 | 第75-77页 |
·发展期的规划内容 | 第77-78页 |
·完善期的规划内容 | 第78-79页 |
·村寨传统景观的保护与提升探索 | 第79-82页 |
·道路 | 第79-80页 |
·边界 | 第80页 |
·区域 | 第80-81页 |
·节点 | 第81-82页 |
·地标 | 第82页 |
·不协调民居的风貌改造探索 | 第82-84页 |
·村寨中居民活动的保护与发展 | 第84-86页 |
·保护和发展当地的民俗活动 | 第84页 |
·保护和发展反映当地特色的商业活动 | 第84-85页 |
·保护居民日常生活活动 | 第85-86页 |
第七章 罗古箐普米族新民居探索 | 第86-98页 |
·新民居建设的原则 | 第86页 |
·新民居基本情况概述 | 第86-88页 |
·建筑符号学在民居保护与发展中的应用 | 第88-93页 |
·符号学理论概述 | 第88页 |
·兰坪普米族民居建筑的符号学特征 | 第88-90页 |
·符号学理论在民居保护与发展中的实践探索 | 第90-93页 |
·对传统民居的建筑符号进行简化与变形 | 第90-91页 |
·模仿传统木愣房的建筑肌理 | 第91页 |
·模仿所在亚文化层的建筑结构形式 | 第91-92页 |
·重塑院落空间 | 第92-93页 |
·罗古箐的公共建筑 | 第93-96页 |
·村寨小学 | 第93-94页 |
·接待中心片区建筑 | 第94-96页 |
·对未来木楞房的展望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结语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5页 |
附录B 罗古箐普米族村寨民居测绘图纸 | 第105-107页 |
附录C 相关图纸 | 第107-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