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 ·秸秆资源与利用现状 | 第9-10页 |
| ·我国秸秆资源与利用现状 | 第9-10页 |
| ·安徽省秸秆资源与利用现状 | 第10页 |
| ·秸秆还田效应及还田方式 | 第10-14页 |
| ·秸秆还田的效应 | 第10-14页 |
| ·秸秆还田方式 | 第14页 |
| ·影响还田秸秆腐解的因素 | 第14-17页 |
| ·还田秸秆的C/N 比对秸秆腐解速度的影响 | 第15页 |
| ·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状况是决定秸秆腐解速度的重要因素 | 第15页 |
| ·秸秆还田深度、土壤质地和土壤耕作模式影响秸秆的腐解速度 | 第15-16页 |
| ·秸秆还田时间和还田方式对秸秆腐解速度的影响 | 第16-17页 |
| ·秸秆腐解过程中碳、氮、磷、钾矿化特征研究 | 第17-25页 |
| ·土壤碳素矿化特征研究 | 第17-19页 |
| ·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研究 | 第19-23页 |
| ·土壤磷、钾矿化研究 | 第23-25页 |
| 2 研究背景和试验设计 | 第25-27页 |
| ·研究背景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7-30页 |
| ·供试土样 | 第27页 |
| ·供试秸秆 | 第27页 |
| ·碳、磷、钾矿化特征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氮素矿化特征研究方法 | 第28页 |
| ·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 ·结果计算与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0-49页 |
| ·不同温度、秸秆还田量对砂姜黑土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 第30-35页 |
| ·温度对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影响 | 第30-32页 |
| ·秸秆不同还田量对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温度、秸秆不同还田量对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互作效应 | 第33-34页 |
| ·土壤有机碳矿化动力学研究 | 第34-35页 |
| ·不同温度、C/N 比对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第35-41页 |
| ·温度对无机氮矿化累积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C/N 比对无机氮矿化累积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温度和C/N 比交互作用对无机氮矿化累积量的影响 | 第37页 |
| ·土壤氮素矿化动力学模拟 | 第37-41页 |
| ·温度和秸秆不同加入量对砂姜黑土磷、钾及其有效性影响 | 第41-49页 |
| ·不同温度对秸秆还田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变化趋势的影响 | 第41-43页 |
| ·不同秸秆加入量对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变化趋势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温度和秸秆加入量对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交互作用效应 | 第44-46页 |
| ·温度、秸秆加入量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 | 第46-49页 |
| 5 讨论 | 第49-51页 |
| ·秸秆还田过程中土壤碳矿化的温度效应 | 第49页 |
| ·温度与C/N 比在矿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效应 | 第49-51页 |
| 6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个人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