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配位化学简介 | 第10-12页 |
§1.2 超分子化学简介 | 第12-15页 |
§1.3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2页 |
第二章 三维金属有机骨架配位聚合物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质 | 第22-38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实验所用的主要药品 | 第24页 |
§2.2 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24-27页 |
·催化剂的合成 | 第24页 |
·催化剂的晶体学参数 | 第24-27页 |
§2.3 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和萘酚绿B试验研究 | 第27-35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第三章 二维超分子化合物Ni[phen(DTC)_2H_2O]·0.5H_2O自组装与晶体结构 | 第38-47页 |
§3.1 Ni[phen(DTC)_2H_2O]·0.5H_2O晶体的制备 | 第39页 |
§3.2 Ni[phen(DTC)_2H_2O]·0.5H_2O结构表征 | 第39-45页 |
·红外分析 | 第39-40页 |
·晶体结构测定与解析 | 第40-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四章 L_3、CuL_3合成、表征以及与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 第47-67页 |
§4.1 L_3、CuL_3的合成与表征 | 第49-57页 |
·实验部分 | 第49页 |
·化合物的合成 | 第49-52页 |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52-57页 |
§4.2 L_3、CuL_3与DNA相互作用荧光光谱研究 | 第57-58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7页 |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实验最佳条件的选择 | 第58-59页 |
·DNA对L_3、CuL_3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L_3、CuL_3对EB-DNA体系荧光光谱影响的分析 | 第60-62页 |
·NaCl对L_3、CuL_3-DNA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Fe(CN)_6]~(4-)对DNA-L_3、CuL_3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第五章 L_3、CuL_3分别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研究 | 第67-82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68-6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8页 |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9-80页 |
·L_3、CuL_3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 | 第69-70页 |
·L_3、CuL_3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 | 第70-74页 |
·L_3、CuL_3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点数n及结合常数K的计算 | 第74-75页 |
·L-3、CuL_3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类型的确定 | 第75-76页 |
·L_3、CuL_3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同步荧光光谱分析 | 第76-78页 |
·L_3、CuL_3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78-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全文总结 | 第82-83页 |
附录: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情况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