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河北北部中低温温泉的特征和流量、温度变化的模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0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温泉流量和温度间关系的定性分析 | 第13页 |
·同位素 | 第13-14页 |
·循环深度 | 第14页 |
·热储温度 | 第14-15页 |
·热水深部循环动力学和热学机制 | 第15页 |
·温泉流量和温度间关系的定量讨论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定性分析温泉流量和温度的变化关系 | 第16页 |
·分析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 | 第16页 |
·计算地下热水循环深度 | 第16页 |
·应用地热温标估算地下热储温度 | 第16页 |
·温泉流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6-17页 |
·温泉流量数学模型的验证和影响因素的讨论 | 第17页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36页 |
·白庙温泉(A1) | 第20-22页 |
·赤城温泉(A2) | 第22-24页 |
·塘子庙温泉(A3) | 第24-25页 |
·松山温泉(A4)和松山自流孔(A4K) | 第25-26页 |
·怀来暖泉(A5) | 第26-27页 |
·温泉村温泉(A6) | 第27页 |
·小汤山温泉(A7) | 第27-28页 |
·遵化汤泉(A8) | 第28-29页 |
·洪汤寺温泉(A9) | 第29-30页 |
·汤杖子温泉(A18) | 第30-31页 |
·崔庄温泉(A19) | 第31-32页 |
·温泉堡温泉(A20) | 第32-33页 |
·澡洗塘温泉(A21) | 第33-34页 |
·后郝窑温泉(A22) | 第34-36页 |
第3章 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51页 |
·研究区水化学概况 | 第36-40页 |
·离子含量 | 第40-44页 |
·主要离子 | 第40-41页 |
·次要离子 | 第41-42页 |
·微量成分 | 第42页 |
·特征组分 | 第42-44页 |
·矿化度 | 第44页 |
·pH | 第44页 |
·水化学类型 | 第44-45页 |
·混合作用 | 第45-47页 |
·多矿物Log (Q/K)图解法 | 第47-51页 |
第4章 同位素应用 | 第51-57页 |
·补给来源 | 第51-52页 |
·补给高程 | 第52-54页 |
·补给区温度 | 第54-55页 |
·热水年龄 | 第55-57页 |
第5章 热储温度与热水循环 | 第57-69页 |
·热储温度估算 | 第57-65页 |
·SiO_2 地热温标 | 第57-59页 |
·阳离子地热温标 | 第59-61页 |
·同位素地热温标 | 第61-63页 |
·矿物-流体化学平衡判断 | 第63-64页 |
·热储温度计算 | 第64-65页 |
·循环深度 | 第65-69页 |
第6章 流量模型 | 第69-85页 |
·圆弧形圆管含水层模型 | 第69-72页 |
·槽型管道模型 | 第72-73页 |
·单U 型圆管含水层模型 | 第73-78页 |
·双U 型圆管含水层模型 | 第78-80页 |
·模型验证 | 第80-85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建议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