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导论 | 第16-35页 |
一、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学术转向 | 第16-22页 |
二、佩珀思想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22-24页 |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 第24-31页 |
四、论文的基本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第一章由浅到深的绿色理论与“红色”绿色理论的兴起 | 第35-65页 |
第一节 生态危机的凸显 | 第35-41页 |
一、生态危机的表象 | 第35-38页 |
二、生态危机的本质 | 第38-41页 |
第二节 由浅到深的绿色理论 | 第41-53页 |
一、浅绿色的环境主义 | 第42-44页 |
二、由浅层到深层的绿色理论 | 第44-49页 |
三、深绿色的生态主义 | 第49-53页 |
第三节 “红色”绿色理论的兴起 | 第53-64页 |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 | 第53-61页 |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崛起与发展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解毒”绿色政治——“红”对“绿”的现代主义批判 | 第65-98页 |
第一节 “红绿之争” | 第65-71页 |
一、哲学上的分歧:强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与“弱”人类中心主义 | 第65-67页 |
二、政治分歧: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 第67-68页 |
三、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分歧: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重返现代主义 | 第68-70页 |
四、社会变革方案:保守主义、改良主义与激进主义 | 第70-7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问题 | 第71-81页 |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 第71-75页 |
二、剖析生态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 第75-79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生态意蕴 | 第79-81页 |
第三节 现代主义视野下对绿色政治的红色批判 | 第81-97页 |
一、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 第81-85页 |
二、生态危机原因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 第85-88页 |
三、现代主义视域下对绿色政治的“红色”批判 | 第88-94页 |
四、生态乌托邦的悖论与矛盾 | 第94-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三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的理想图景 | 第98-125页 |
第一节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 | 第98-116页 |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价值观——走向“弱”人类中心主义 | 第98-101页 |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理想图景——被解放的人与自然 | 第101-104页 |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原则与基本特征 | 第104-109页 |
四、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红绿联盟 | 第109-116页 |
第二节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样态 | 第116-123页 |
一、选择性生产、工会和共同体 | 第116-118页 |
二、城市自治社会主义 | 第118页 |
三、选择性社会和经济制度 | 第118-119页 |
四、新的替代性形式 | 第119-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四章 超越与局限——佩珀生态社会主义评析 | 第125-149页 |
第一节 继承与超越:佩珀生态社会主义的独特性 | 第125-145页 |
一、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刻性 | 第126-129页 |
二、对历史唯物主义阐发的独特性 | 第129-140页 |
三、立足于当代的现实性 | 第140-145页 |
第二节 无法摆脱的乌托邦: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 第145-148页 |
一、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制的难题 | 第145-146页 |
二、激进变革与非暴力的矛盾 | 第146-147页 |
三、适度增长何以可能 | 第147-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五章 生态社会主义的中国意义 | 第149-179页 |
第一节 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 | 第149-161页 |
一、资源匮乏的困境 | 第149-152页 |
二、环境污染的挑战 | 第152-157页 |
三、生态帝国主义的侵略 | 第157-160页 |
四、贫富差距的扩大与异化消费的彰显 | 第160-161页 |
第二节 生态社会主义的中国启示 | 第161-174页 |
一、全面认识国情,树立危机意识 | 第161-162页 |
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正 | 第162-166页 |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绿色增长 | 第166-171页 |
四、提倡绿色消费、抵御异化消费 | 第171-172页 |
五、加强国际合作,谨防生态侵略 | 第172-174页 |
第三节 生态文明的理论图谱 | 第174-177页 |
一、政治民主 | 第175-176页 |
二、经济绿色 | 第176页 |
三、生态良好 | 第176-177页 |
四、文化进步 | 第17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7-179页 |
结语:关注人类共同的未来 | 第179-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2-193页 |
致谢 | 第193-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