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综述篇 | 第16-47页 |
综述一 禅修的渊源与心理学分析 | 第16-26页 |
1 引言 | 第16页 |
2 禅的含义 | 第16-17页 |
3 禅修的源流 | 第17-22页 |
·佛教修行源于原始瑜伽 | 第17-19页 |
·印度文化中的瑜伽 | 第17-18页 |
·佛教修行的来源 | 第18-19页 |
·佛教中国化的典范——禅宗 | 第19-20页 |
·禅修属于身心体验 | 第20页 |
·禅修与气功 | 第20-22页 |
4 禅修的心理学分析 | 第22-24页 |
·禅修心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 第22-23页 |
·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 | 第23-24页 |
5 问题与分析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6页 |
综述二 禅修相关的脑电研究进展 | 第26-35页 |
1 气功脑电的研究 | 第26-30页 |
·同步化 | 第26-30页 |
·α波从额——枕区逆转形成左前右后的优势脑轴并转入全脑共振的同步化 | 第26-28页 |
·α波节律增强,表现波幅增高,优势频率下降 | 第28-29页 |
·过程的有序化 | 第29-30页 |
·问题与分析 | 第30页 |
2 瑜伽的研究 | 第30-32页 |
·理论研究 | 第30-31页 |
·实验研究 | 第31-32页 |
3 分析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综述三 禅修的思维形式 | 第35-46页 |
1 思维形式的形成与发展 | 第35-37页 |
·动作思维 | 第35页 |
·形象思维 | 第35-36页 |
·抽象思维 | 第36页 |
·动作思维的发展 | 第36-37页 |
2 禅修的心理过程分析 | 第37-40页 |
·不立文字的"体悟" | 第37页 |
·不说破的"自修自悟" | 第37-38页 |
·原型启发的"渐悟""顿悟" | 第38页 |
·非逻辑思维的"开悟" | 第38-40页 |
3 禅修的思维形式定位 | 第40-45页 |
·具象思维的提出 | 第40-41页 |
·具象思维的研究 | 第41-45页 |
·理论研究 | 第42页 |
·具象思维相关的脑电实验研究 | 第42-45页 |
(1) 具象思维的操作运演 | 第42-43页 |
(2) 具象思维形式的脑电特征研究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第二部分 目的、对象与方法 | 第47-57页 |
1 目的 | 第47页 |
2 受试者选择 | 第47-48页 |
·受试者的选择及结果 | 第47-48页 |
·入选标准 | 第47页 |
·纳入标准 | 第47页 |
·排除标准 | 第47-48页 |
·剔除标准 | 第48页 |
·选择结果及一般资料 | 第48页 |
3 实验培训 | 第48-49页 |
·受试者的培训 | 第48-49页 |
·第一次培训 | 第48页 |
·第二次培训 | 第48-49页 |
·第三次培训 | 第49页 |
·受试操作程序 | 第49页 |
4 实验仪器和实验环境 | 第49-50页 |
·脑电图仪及配套设备 | 第49-50页 |
·脑电图接收仪 | 第49页 |
·脑电电极线、医用网状帽 | 第49页 |
·辅助设备和材料 | 第49-50页 |
·实验环境 | 第50页 |
·隔音、避光环境 | 第50页 |
·整洁、湿温度适度 | 第50页 |
5 实验测试 | 第50-52页 |
·实验测试准备 | 第50页 |
·实验测试过程 | 第50-52页 |
·测试仪器的佩戴 | 第50-51页 |
·实验测试步骤 | 第51页 |
·应急状态和处理 | 第51-52页 |
6 数据提取 | 第52-53页 |
7 统计方法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 第57-128页 |
结果一 两组功率、波幅、频率的总体比较 | 第57-69页 |
1 目的 | 第57页 |
2 结果 | 第57-66页 |
·实际功率 | 第57-58页 |
·波幅 | 第58-59页 |
·频率 | 第59-60页 |
·相对功率 | 第60-66页 |
(1) δ频带 | 第60-61页 |
(2) θ频带 | 第61-62页 |
(3) α_1.频带 | 第62-63页 |
(4) α_2频带 | 第63-64页 |
(5) β_1,频带 | 第64-65页 |
(6) β_2频带 | 第65-66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结果二 两组分时段相对功率的比较 | 第69-84页 |
1 目的 | 第69页 |
2 结果 | 第69-82页 |
·两组基础安静态的比较 | 第69-70页 |
·两组相对功率差值的比较 | 第70-74页 |
·两组第1个30秒时段各频带差值的比较 | 第70-71页 |
·两组第1个30秒时段各频带相对功率差值的比较 | 第71-72页 |
·两组第2个30秒时段相对功率各频带差值的比较 | 第72-73页 |
·两组第3个30秒时段相对功率各频带差值的比较 | 第73-74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74-75页 |
·两组相对功率商值的比较 | 第75-81页 |
·两组操作状态3个30秒各频带相对功率商值的比较 | 第75-77页 |
·两组操作第1个30秒时段相对功率各频带商值的比较 | 第77-78页 |
·两组操作第2个30秒时段相对功率各频带商值的比较 | 第78-80页 |
·两组操作第3个30秒时段相对功率各频带商值的比较 | 第80-81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81-82页 |
3 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4页 |
结果三 两组实际功率主成分因子分布的比较 | 第84-93页 |
1 目的 | 第84页 |
2 结果 | 第84-90页 |
·实际功率主成分因子分析 | 第84-90页 |
·实验组 | 第85-88页 |
·对照组 | 第88-90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90-91页 |
4 小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
结果四 两组相对功率主成分因子分布的比较 | 第93-128页 |
1 目的 | 第93页 |
2 结果 | 第93-124页 |
·两组脑电相对功率各频带分布比较 | 第93-124页 |
·δ频带 | 第93-99页 |
(1) KMO和Bartlett's Test检验 | 第93-94页 |
(2) 主成分分析陡坡检验 | 第94-98页 |
(3) 结果 | 第98-99页 |
·θ频带 | 第99-104页 |
(1) KMO和Bartlett's Test检验 | 第99-100页 |
(2) 主成分分析陡坡检验 | 第100-103页 |
(3) 结果 | 第103-104页 |
·α_1频带 | 第104-109页 |
(1) KMO和Bartlett's Test检验 | 第104-105页 |
(2) 主成分分析陡坡检验 | 第105-108页 |
(3) 结果 | 第108-109页 |
·α_2频带 | 第109-114页 |
(1) KMO和Bartlett's Test检验 | 第109-110页 |
(2) 主成分分析陡坡检验 | 第110-113页 |
(3) 结果 | 第113-114页 |
·β_1频带 | 第114-119页 |
(1) KMO和Bartlett's Test检验 | 第114-115页 |
(2) 主成分分析陡坡检验 | 第115-118页 |
(3) 结果 | 第118-119页 |
·β_2频带 | 第119-124页 |
(1) KMO和Bartlett's Test检验 | 第119-120页 |
(2) 主成分分析陡坡检验 | 第120-123页 |
(3) 结果 | 第123-124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124-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8页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128-135页 |
1 禅修静息程度的特异性 | 第128-129页 |
2 禅修时段的特异性 | 第129-130页 |
3 脑区分布的特异性 | 第130-132页 |
4 禅修过程显现出气功态的脑电特征 | 第132-133页 |
5 禅修的思维定位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5页 |
结论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个人简历 | 第138-139页 |
附表 | 第139-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