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亡损害赔偿--以规范分析和法律适用为视角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死亡损害赔偿的基本问题 | 第13-19页 |
(一) 损害赔偿的基本理论 | 第13-15页 |
1. 损害赔偿之概念及体系地位 | 第13页 |
2. 损害赔偿之原则 | 第13-14页 |
3. 损害赔偿之方式 | 第14页 |
4. 损害之计算 | 第14-15页 |
(二) 死亡损害赔偿的特点及赔偿体制的争议 | 第15-18页 |
(三) 损害赔偿成立的构成要件及请求权基础 | 第18-19页 |
二、死亡损害赔偿的赔偿权利人及损害赔偿的内容 | 第19-37页 |
(一) 死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19-21页 |
1. 死者生前所遭受的损害 | 第19-20页 |
2. 对“死亡本身”的赔偿 | 第20-21页 |
(二) 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21-37页 |
1. 概论 | 第21-23页 |
2. 丧葬费、亲属办理丧葬的相关费用 | 第23-24页 |
3. 扶养费 | 第24-28页 |
4. 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 | 第28-30页 |
5. 死亡赔偿金(死亡补偿费) | 第30-35页 |
6. 对其他“损失”的赔偿 | 第35-37页 |
(三) 小结 | 第37页 |
三、损害赔偿的范围 | 第37-41页 |
(一) 损益相抵 | 第38-39页 |
(二) 过失相抵 | 第39-41页 |
四、法律适用上的重要问题 | 第41-46页 |
(一) 侵权行为与加害给付的关系 | 第41页 |
(二) 民事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条例》的关系 | 第41-43页 |
(三) 民事损害赔偿与《国家赔偿法》的关系 | 第43-44页 |
(四) 民事损害赔偿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关系 | 第44-46页 |
五、详论与客观主义赔偿模式相关的问题 | 第46-51页 |
(一) 损害的客观主义计算方式 | 第46-48页 |
(二) 备受抨击的城乡二元赔偿模式 | 第48-50页 |
(三) “伤不如死”的命题 | 第50-51页 |
六、对我国《侵权责任法》相关条文的分析(代结语)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