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2-26页 |
一、学界研究状况与相关文献述评 | 第12-22页 |
二、选题的学术价值 | 第22-24页 |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 第24-25页 |
四、论文中易误解概念和问题的说明 | 第25-26页 |
第一章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与美国干预朝鲜战争 | 第26-72页 |
第一节 遏制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26-47页 |
一、遏制战略思想的提出 | 第26-34页 |
二、遏制战略的意识形态化 | 第34-43页 |
三、遏制战略面临的挑战 | 第43-47页 |
第二节 NSC68号文件奠定了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思想理论基础 | 第47-53页 |
一、对任何一地的"共产主义"挑战都要全力以赴地抗击 | 第48-49页 |
二、构建同盟的力量首要的是增强其心理上的安全感 | 第49-51页 |
三、战争将为扩军与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 第51-53页 |
第三节 通向朝鲜战争之路 | 第53-72页 |
一、"丢失中国"对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影响 | 第53-58页 |
二、美国调整对日占领政策与朝鲜战争 | 第58-61页 |
三、朝鲜半岛的分裂与苏美对朝鲜政策的碰撞 | 第61-68页 |
四、朝鲜战争的爆发与美国介入朝鲜战争 | 第68-72页 |
第二章 有限战争政策的提出、偏离与确立 | 第72-146页 |
第一节 有限战争思想的提出 | 第72-79页 |
一、朝鲜战争增加了苏联发动大战的危险性 | 第73-75页 |
二、国家安全委员会73号文件提出的战争局部化思想 | 第75-76页 |
三、国家安全委员会73号文件为美国越过三八线决策所作的铺垫 | 第76-77页 |
四、国家安全委员会73号文件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 第77-79页 |
第二节 越过三八线决策的形成及其影响 | 第79-89页 |
一、美国主要决策者在越过三八线的意向上没有重大分歧 | 第79-82页 |
二、寻求法律依据与联合国的支持 | 第82-85页 |
三、军事形势发展对越过三八线决策的影响 | 第85-87页 |
四、对苏联与中国能否出兵朝鲜的判断和对策 | 第87-89页 |
第三节 美国的"台湾中立化"政策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 第89-104页 |
一、朝鲜战争爆发与美国对台政策的逆转 | 第89-93页 |
二、"台湾中立化"政策是迫使中国出兵朝鲜的主要原因之一 | 第93-96页 |
三、"台湾中立化"政策是引发美国国内矛盾和国际矛盾的导火索 | 第96-100页 |
四、"台湾中立化"政策的蜕变与对朝鲜战争军事决策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第四节 走向全面战争边缘 | 第104-123页 |
一、对中国出兵朝鲜问题的严重误判 | 第104-112页 |
二、麦克阿瑟牵制美国政府走向全面战争边缘 | 第112-117页 |
三、"全新的战争"——战略决策的十字路口 | 第117-123页 |
第五节 美国盟国及亚洲国家对美国扩大战争政策的制约 | 第123-133页 |
一、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 | 第123-125页 |
二、从战争爆发到中国出兵朝鲜初期对美国扩大战争倾向的制约 | 第125-127页 |
三、英美会谈与联合国第一次调节停火的努力 | 第127-129页 |
四、联合国第二次调节停火努力的失败 | 第129-133页 |
第六节 麦克阿瑟的解职和有限战争政策的确定 | 第133-146页 |
一、美国政府改变武力统一朝鲜的目标 | 第133-135页 |
二、麦克阿瑟公开反对政府的有限战争政策 | 第135-139页 |
三、杜鲁门政府的政治危机 | 第139-141页 |
四、麦克阿瑟听证会和有限战争政策的澄清 | 第141-146页 |
第三章 寻找有利的停战时机 | 第146-196页 |
第一节 美国国会关于向北约派兵的大辩论与走向停战 | 第146-155页 |
一、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其主要对手苏联的战略判断 | 第147-149页 |
二、美国为什么向北约增派兵力 | 第149-152页 |
三、国会大辩论涉及的主要问题及其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 第152-155页 |
第二节 停战谈判政策的论证和确定 | 第155-162页 |
一、战线在三八线附近形成僵持状态 | 第156-157页 |
二、美国酝酿停战谈判的过程 | 第157-160页 |
三、NSC48/5号文件与停战谈判总体政策的确定 | 第160-162页 |
第三节 风波迭起的停战谈判 | 第162-180页 |
一、停战谈判条件的确定 | 第162-164页 |
二、谈判议程的谈判 | 第164-166页 |
三、军事分界线谈判 | 第166-171页 |
四、实现停火与休战安排的谈判 | 第171-174页 |
五、战俘谈判与"自愿遣返"原则 | 第174-180页 |
第四节 美国配合谈判的军事战略和军事行动 | 第180-192页 |
一、美国在谈判期间的军事行动方针 | 第180-182页 |
二、围绕"勘萨斯线—怀俄明线"的争夺战 | 第182-186页 |
三、残酷的战略轰炸 | 第186-190页 |
四、李奇微与克拉克在执行军事方针上的不同特点 | 第190-192页 |
第五节 积极加强韩国的军事建设 | 第192-196页 |
一、提高韩国军队的官兵素质 | 第192-194页 |
二、扩充军队编制,增加军队员额 | 第194-196页 |
第四章 抓住谈判转机与排除停战的障碍 | 第196-233页 |
第一节 共和党政府扩大战争的政策 | 第196-205页 |
一、朝鲜战争的僵局是_艾森豪威尔赢得总统大选的重要机遇 | 第196-199页 |
二、"放蒋出笼"与美国的朝鲜战争政策 | 第199-201页 |
三、扩大战争的决策 | 第201-205页 |
第二节 战俘谈判达成协议和美蒋勾结破坏战俘遣返的实质 | 第205-215页 |
一、战俘谈判中断时期美国的动向 | 第205-207页 |
二、战俘谈判的转机 | 第207-209页 |
三、战俘谈判达成协议 | 第209-212页 |
四、美国与蒋介石政权勾结破坏战俘遣返的实质及影响 | 第212-215页 |
第三节 排除停战的最后障碍 | 第215-226页 |
一、李承晚政府一直反对停战谈判 | 第215-217页 |
二、1952年的"宪政危机" | 第217-219页 |
三、李承晚反对停战活动的升级与美国的"时刻准备着"计划 | 第219-223页 |
四、美国政府逼迫李承晚就范 | 第223-226页 |
第四节 停战协议签订前后 | 第226-233页 |
一、放心不下的停战 | 第226-228页 |
二、高兴不起来的停战 | 第228-230页 |
三、危机四伏的停战 | 第230-233页 |
结语 | 第233-241页 |
参考文献 | 第241-258页 |
后记 | 第258-259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2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