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社会价值 | 第8-9页 |
·实践价值 | 第9页 |
·学术价值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的理论分析 | 第14-25页 |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涵义 | 第14-17页 |
·政治参与的涵义 | 第14-16页 |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涵义 | 第16-17页 |
·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的涵义 | 第17-22页 |
·“理性”概念的由来 | 第17-20页 |
·“理性”的内涵 | 第17页 |
·理性的类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 第17-18页 |
·韦伯“理性”理论的合理性分析 | 第18-20页 |
·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的涵义 | 第20-22页 |
·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行为的有机统一 | 第20页 |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政治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 | 第20-21页 |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动机倾向的有机统一 | 第21-22页 |
·当代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 | 第22-25页 |
·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 第22-23页 |
·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理性、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局面 | 第23页 |
·促进社会政治稳定与变革,推进政治民主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基本状况的理性剖析 | 第25-36页 |
·调查对象与调查统计方法 | 第25-26页 |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情况 | 第26-31页 |
·对政治及政治参与问题的基本认知 | 第26-27页 |
·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 第27-28页 |
·政治参与的实际行动和水平 | 第28-29页 |
·关注时政情况 | 第29-30页 |
·对政治生活的心理反映 | 第30-31页 |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 | 第31-36页 |
·政治认知总体上比较积极、健康,但对政治参与方式和途径的认知严重缺失 | 第31-32页 |
·参加政治类实践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 | 第32-33页 |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价值取向并存 | 第33页 |
·参与动机信念性、服从性与功利性并存 | 第33-34页 |
·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与实际参与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 第34-36页 |
·政治热情与实际政治参与态度存在偏差 | 第34-35页 |
·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之间存在偏差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的因素 | 第36-43页 |
·影响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的外在客观因素 | 第36-40页 |
·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 第36-37页 |
·政治体制的影响 | 第37页 |
·政治文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38-39页 |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39-40页 |
·大众传媒的影响 | 第40页 |
·影响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的主观因素 | 第40-43页 |
·大学生社会地位的影响 | 第41页 |
·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 | 第41-42页 |
·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实现当代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的主要路径 | 第43-53页 |
·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 | 第43页 |
·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疏通和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 第43-45页 |
·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 第43-44页 |
·疏通和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 第44页 |
·完善国家法治化建设 | 第44-45页 |
·尊重大学生利益表达的需求 | 第45页 |
·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 | 第45-46页 |
·弘扬主导型政治文化,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 第45-46页 |
·营造和谐的政治文化氛围 | 第46页 |
·实现家庭教育的科学化、组织化,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 第46-48页 |
·家庭教育科学化 | 第46-47页 |
·家庭教育组织化 | 第47-48页 |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 第48-51页 |
·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政治文化环境 | 第48页 |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 第48-49页 |
·注重隐蔽性课程的政治教育功能 | 第49页 |
·组织引导大学生参与更多的政治实践活动 | 第49-50页 |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调适 | 第50-51页 |
·加强政治主体观教育 | 第51页 |
·大学生自觉加强主观塑造 | 第51-53页 |
·树立“自由与责任并存”的观念 | 第51-52页 |
·提高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