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 ·中学教师创新能力的特殊性及欠缺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3-16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6-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路径 | 第17页 |
| ·重点和难点 | 第17-18页 |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2章 中学教师创新能力概念界定 | 第19-26页 |
| ·创新与创新能力 | 第19-20页 |
| ·创新的涵义 | 第19-20页 |
| ·创新能力的涵义 | 第20页 |
| ·创新能力的基本内容 | 第20-21页 |
| ·创新意识 | 第20页 |
| ·创新人格 | 第20-21页 |
| ·创新思维 | 第21页 |
| ·创新技能 | 第21页 |
| ·中学教师创新能力的涵义 | 第21-23页 |
| ·教育创新与中学教师创新能力 | 第21-22页 |
| ·中学教师创新能力概念和涵义 | 第22-23页 |
| ·中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基本内容 | 第23-26页 |
| ·教师创新意识 | 第23页 |
| ·教师创新人格 | 第23-24页 |
| ·教师创新思维 | 第24页 |
| ·教师创新技能 | 第24-26页 |
| 第3章 中学教师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 第26-41页 |
| ·实证调研概述 | 第26-30页 |
| ·问卷的设计过程 | 第26-28页 |
| ·调查的过程 | 第28页 |
|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 第28-30页 |
| ·实证调研结果分析 | 第30-39页 |
| ·中学教师创新能力总体情况 | 第30-31页 |
| ·中学教师创新意识现状 | 第31-33页 |
| ·中学教师创新人格现状 | 第33-35页 |
| ·中学教师创新思维现状 | 第35-36页 |
| ·中学教师创新技能现状 | 第36-39页 |
| ·结论 | 第39-41页 |
| 第4章 制约中学教师创新能力发展因素分析 | 第41-47页 |
| ·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制约 | 第41-42页 |
| ·教育政策对创新能力的阻碍 | 第42-43页 |
| ·政策的缺失 | 第42页 |
| ·资金的难以保证 | 第42-43页 |
| ·聘任制度的僵化 | 第43页 |
| ·教师工作环境对创新能力的抑制 | 第43-45页 |
| ·工作负荷过大 | 第43-44页 |
| ·管理方式压抑 | 第44页 |
| ·鼓励措施不当 | 第44页 |
| ·学术科研气氛不浓烈 | 第44-45页 |
| ·培养体制和培训机制对创新能力的限制 | 第45-46页 |
| ·高师培养体制对创新能力不够重视 | 第45页 |
| ·教师培训机制对创新能力过于忽视 | 第45-46页 |
| ·教师个人素质对创新的影响 | 第46-47页 |
| 第5章 提升中学教师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建议 | 第47-56页 |
| ·优化政府职能,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 第47-49页 |
| ·制定教育政策、确保资金到位 | 第47-48页 |
| ·实施“能进能出”的聘任制度 | 第48页 |
| ·将创新能力列入高师教育重点培养目标 | 第48-49页 |
| ·改善学校管理,创建利于创新的校园环境 | 第49-53页 |
| ·美化校园环境,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 | 第49-51页 |
| ·走教科研一体化道路 | 第51-52页 |
| ·将创新能力纳入教师测评体系 | 第52页 |
| ·将创新能力引进在职培训体系 | 第52-53页 |
| ·完善专业自我,提高教师创新的内在素质 | 第53-56页 |
| ·转变传统观念,重视创新能力 | 第53-54页 |
| ·充实创新知识,夯实创新技能 | 第54-55页 |
| ·调整身心状态,健康积极向上 | 第55-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附录 1 | 第59-63页 |
| 附录 2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