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我国银行业对“三农”金融服务的历史演进 | 第11-17页 |
(一) 第一阶段:农村金融体制的初步形成阶段(1979—1984 年) | 第11-12页 |
(二) 第二阶段:农村金融体制的发展与定位阶段(1985—1996年) | 第12-13页 |
(三) 第三阶段:农村金融体制重新定位阶段(1997—2005 年) | 第13-14页 |
(四) 第四阶段:农村金融体制的逐步开放阶段(2006 年至今) | 第14页 |
(五) 我国金融业服务“三农”法律制度变迁的特征 | 第14-17页 |
二、我国银行业对“三农”金融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制度的缺失 | 第17-28页 |
(一) 我国银行业对“三农”金融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1、我国正规的金融机构(组织)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2、我国非(准)正规金融机构(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二) 我国银行业对“三农”金融服务存在法律制度的缺失 | 第20-25页 |
1、组织形式和产权结构过于单一,效率低下 | 第20-22页 |
2、支农功能弱化,监管制度失衡 | 第22-23页 |
3、垄断经营始终在“三农”金融服务中存在 | 第23-24页 |
4、金融组织法律供给滞后,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 | 第24-25页 |
(三) “三农”金融服务法律制度缺失的成因分析 | 第25-28页 |
1、金融管制目标失衡 | 第25-26页 |
2、政府的不当干预 | 第26页 |
3、金融组织法律供给滞后 | 第26-27页 |
4、农村金融市场的制约 | 第27-28页 |
三、国外农业金融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 第28-35页 |
(一) 国外农业金融制度的基本类型 | 第28-31页 |
1、复合信用型模式 | 第28-29页 |
2、国家控制型合作模式 | 第29页 |
3. 合作金融型模式 | 第29-30页 |
4、商业银行合作型模式 | 第30-31页 |
(二) 国外农业金融制度的比较 | 第31-32页 |
1、美、法、日三国合作金融制度的比较 | 第31-32页 |
2、印度信用合作社的发展 | 第32页 |
(三) 国外农业金融制度的借鉴 | 第32-35页 |
1、从我国实际出发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重新定位 | 第32-33页 |
2、农村金融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 第33页 |
3、多渠道筹集资金并防止农村资金外流 | 第33-34页 |
4、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障农村经济的顺利运行 | 第34-35页 |
四、解决我国银行业“三农”金融服务的法律对策 | 第35-40页 |
(一) 强化“科学发展”的价值理念 | 第35-36页 |
1、平衡协调原则 | 第35页 |
2、社会整体利益原则 | 第35-36页 |
3、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6页 |
(二) 进一步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农村金融市场 | 第36-37页 |
1、放宽农村金融组织准入条件 | 第36-37页 |
2、确立部分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 | 第37页 |
(三) 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 第37-38页 |
1、完备各种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 | 第37-38页 |
2、改进对农村金融组织的管制方式 | 第38页 |
(四) 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 第38-40页 |
1、加速推进农业担保和保险业务,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 | 第38-39页 |
2、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