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的动态 | 第11-12页 |
1.3.3 综合评述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5页 |
1.5.1 创新点 | 第13-14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贷款 | 第15-16页 |
2.1.2 违约 | 第16页 |
2.1.3 违约风险 | 第16页 |
2.2 农户贷款的方式与种类 | 第16-17页 |
2.2.1 农户贷款的方式 | 第16-17页 |
2.2.2 农户贷款的种类 | 第17页 |
2.3 农户贷款违约的特点 | 第17页 |
2.4 贷款风险管理理论 | 第17-19页 |
2.4.1 贷款风险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17-18页 |
2.4.2 贷款风险管理理论对本文研究的指导 | 第18-19页 |
第3章 中方县农村信用社农户信贷情况 | 第19-26页 |
3.1 中方县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概况 | 第19-20页 |
3.1.1 中方县地域特点 | 第19页 |
3.1.2 中方县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情况 | 第19-20页 |
3.1.3 中方县农户贷款需求概况 | 第20页 |
3.2 中方县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及违约现状 | 第20-23页 |
3.2.1 贷款农户及贷款金额情况 | 第20-22页 |
3.2.2 农户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基本状况 | 第22页 |
3.2.3 不良贷款的基本投向状况 | 第22-23页 |
3.2.4 逾期贷款额度显著提高 | 第23页 |
3.3 中方县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违约处理现有措施 | 第23-26页 |
3.3.1 评级管理工作 | 第24-25页 |
3.3.2 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违约处理现有措施 | 第25-26页 |
第4章 中方县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违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26-37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26页 |
4.1.1 面向农户的调查问卷 | 第26页 |
4.1.2 面向信用社的访谈问卷 | 第26页 |
4.2 模型的构建 | 第26页 |
4.3 变量的选择与解释 | 第26-27页 |
4.4 农户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农户调研数据的分析 | 第27-32页 |
4.4.1 调查对象样本特征统计 | 第27-28页 |
4.4.2 农户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 第28-29页 |
4.4.3 农户贷款违约的Logit回归结果 | 第29-32页 |
4.5 农户贷款违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农村信用社访谈的分析 | 第32-36页 |
4.5.1 农村信用社内部的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4.5.2 农村信用社外部影响因素 | 第33-3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中方县降低农户贷款违约风险的对策建议 | 第37-45页 |
5.1 针对农户的对策建议 | 第37页 |
5.1.1 提高农户的文化素质 | 第37页 |
5.1.2 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 | 第37页 |
5.1.3 增加农户非农业收入 | 第37页 |
5.2 针对信用社的对策建议 | 第37-41页 |
5.2.1 严格贷款“三查” | 第38-39页 |
5.2.2 完善贷款管理制度 | 第39-41页 |
5.2.3 做好信用村户的评定工作 | 第41页 |
5.3 针对外部环境因素的对策建议 | 第41-45页 |
5.3.1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 第41-43页 |
5.3.2 提高处理自然风险的能力 | 第43页 |
5.3.3 提升应付市场风险的能力 | 第43-45页 |
第6章 全文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