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互联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概述 | 第16-25页 |
2.1 个人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6-20页 |
2.1.1 个人信息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个人信息的特征 | 第17-18页 |
2.1.3 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区分 | 第18-20页 |
2.2 互联网个人信息之特点 | 第20-22页 |
2.2.1 数字化 | 第20-21页 |
2.2.2 深度化 | 第21页 |
2.2.3 智能化 | 第21-22页 |
2.2.4 系统化 | 第22页 |
2.3 互联网个人信息侵权之特点 | 第22-23页 |
2.3.1 侵权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 第22页 |
2.3.2 侵权责任主体更加多元化 | 第22-23页 |
2.3.3 侵犯网络隐私权更加复杂 | 第23页 |
2.4 互联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意义 | 第23-25页 |
2.4.1 有利于规范网络空间秩序 | 第23-24页 |
2.4.2 有利于构建法治化网络社会 | 第24页 |
2.4.3 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 | 第24-25页 |
3 国外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借鉴 | 第25-28页 |
3.1 欧盟统一立法模式 | 第25-26页 |
3.2 美国行业自律模式 | 第26-27页 |
3.3 日本安全港模式 | 第27-28页 |
4 我国互联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现状及不足 | 第28-36页 |
4.1 我国互联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现状 | 第28-30页 |
4.1.1 我国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的宪法依据 | 第28页 |
4.1.2 我国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 | 第28-29页 |
4.1.3 我国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依据 | 第29-30页 |
4.2 我国互联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之不足 | 第30-36页 |
4.2.1 缺乏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30-31页 |
4.2.2 互联网行业个人信息监管问题 | 第31-33页 |
4.2.3 网络运营者滥用个人信息 | 第33-34页 |
4.2.4 个人信息侵权投诉救济难 | 第34-36页 |
5 我国互联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之完善 | 第36-45页 |
5.1 完善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体系 | 第36-37页 |
5.1.1 确定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 | 第36页 |
5.1.2 制定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36-37页 |
5.2 完善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 | 第37-39页 |
5.2.1 建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与监管机构 | 第37-38页 |
5.2.2 建立信息主体监督和网络举报平台 | 第38页 |
5.2.3 设立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机构 | 第38-39页 |
5.3 加强互联网个人信息相关行业自律 | 第39-42页 |
5.3.1 明确互联网行业人员的义务 | 第40页 |
5.3.2 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 | 第40-41页 |
5.3.3 提高相关行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行业标准 | 第41页 |
5.3.4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 | 第41-42页 |
5.4 完善互联网个人信息投诉救济受理机制 | 第42-45页 |
5.4.1 设立网络投诉受理窗口 | 第42页 |
5.4.2 建立便捷高效的诉讼救济机制 | 第42页 |
5.4.3 引入个人信息集体诉讼机制 | 第42-43页 |
5.4.4 确立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