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第一章 西医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 胃癌癌前病变概述 | 第16-17页 |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血清学筛查 | 第17-18页 |
3. 胃癌癌前病变的治疗进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中医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 中医中药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 第20页 |
2. 中医药病因病机研究 | 第20-22页 |
2.1 脾胃气阴两虚 | 第20页 |
2.2 脾胃气机升降 | 第20-21页 |
2.3 脾胃阴虚为本 | 第21页 |
2.4 从虚、浊、毒、瘀认识本病 | 第21页 |
2.5 脾胃气虚为本 | 第21-22页 |
2.6 从情志认识本病 | 第22页 |
3. 中医药临床研究 | 第22-23页 |
4. 中医药实验研究 | 第23-24页 |
5. “益气活血法”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25-32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25页 |
1.2 方法 | 第25-27页 |
1.3 观察指标 | 第27-28页 |
2. 结果 | 第28-30页 |
2.1 CAG组与非CAG组血清PG Ⅰ、PGR、G-17的情况 | 第28页 |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及有效率的比较 | 第28-29页 |
2.3 PGR及G-17水平变化的比较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2页 |
3.1 临床疗效分析 | 第30页 |
3.2 PGR及G-17水平变化分析 | 第30页 |
3.3 组方配伍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实验研究 | 第32-42页 |
1. 背景 | 第32页 |
1.1 为什么选择三七、三七皂苷R1(NGR1) | 第32页 |
1.2 N-甲基-N'-硝基-N -亚硝基胍(MNNG) | 第32页 |
2. 材料&方法 | 第32-34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33页 |
2.2 CAG模型建立和NGR1治疗 | 第33页 |
2.3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33页 |
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33-34页 |
2.5 蛋白质印迹分析 | 第34页 |
2.6 定量RT-PCR | 第34页 |
3. 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4. 结果 | 第35-39页 |
4.1 NGR1对CAG大鼠的缓解作用 | 第35-36页 |
4.2 NGR1对MNNG诱导的CAG大鼠胃肠激素(GAS,SS,MTL)的影响 | 第36页 |
4.3 NGR1对MNNG诱导的CAG大鼠炎症因子(IL-1β,IL-6)的影响 | 第36-37页 |
4.4 NGR1对MNNG诱导的CAG大鼠胃黏膜破坏因子(PGE2,NOS,ET)的影响 | 第37-38页 |
4.5 NGR1对MNNG诱导的CAG大鼠胃黏膜保护因子(sIgA,GSSG和GSH)的影响 | 第38页 |
4.6 NGR1对MNNG诱导的CAG大鼠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 第38-39页 |
5. 讨论 | 第39-41页 |
6.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2-48页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 | 第42-43页 |
2. “益气活血法” | 第43-46页 |
2.1 脾胃虚弱为本 | 第43-46页 |
3. “三七” | 第46-47页 |
3.1 三七皂苷R1(NGR1) | 第46-47页 |
4. 不足及展望 | 第47-48页 |
4.1 益气活血法的方剂难以进行实验研究 | 第47页 |
4.2 “脾虚”的中药未有实验论证 | 第47页 |
4.3 三七有效成分的研究缺乏人体实验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59页 |
附件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