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5页 |
1.1 秸秆腐解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1.1.1 秸秆腐解过程 | 第15-17页 |
1.1.2 影响秸秆腐解的主要因素 | 第17-18页 |
1.2 秸秆腐解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18-22页 |
1.2.1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BIOLOG碳素利用法 | 第19-20页 |
1.2.2 微生物结构多样性分析-脂肪酸谱图法 | 第20-21页 |
1.2.3 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分析-DNA-SIP技术 | 第21-22页 |
1.3 研究契机与总体思路 | 第22-25页 |
1.3.1 研究契机 | 第22-23页 |
1.3.2 总体思路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同一还田量下不同施氮量对稻秸腐解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25-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试验设计 | 第25页 |
2.1.2 秸秆养分测定 | 第25-26页 |
2.1.3 腐解秸秆酶活测定 | 第26页 |
2.1.4 腐解秸秆磷脂脂肪酸分析 | 第26页 |
2.1.5 腐解秸秆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测定 | 第26页 |
2.1.6 腐解秸秆纤维素分解相关基因的定量PCR分析 | 第26-27页 |
2.1.7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8页 |
2.2.1 秸秆腐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特征 | 第28-30页 |
2.2.2 稻秸腐解过程中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30-31页 |
2.2.3 秸秆腐解相关的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分析 | 第31-35页 |
2.2.4 秸秆腐解相关微生物群落水平生理学谱图分析 | 第35-36页 |
2.2.5 稻秸腐解相关cbhI和 GH48 基因丰度 | 第36-38页 |
2.3 讨论 | 第38-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同一施氮量下不同还田量对稻秸腐解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41-56页 |
3.1 材料方法 | 第41-42页 |
3.1.1 试验设计 | 第41页 |
3.1.2 土壤理化性状测定 | 第41页 |
3.1.3 秸秆养分测试 | 第41页 |
3.1.4 腐解秸秆酶活测定 | 第41页 |
3.1.5 腐解秸秆磷脂脂肪酸分析 | 第41页 |
3.1.6 腐解秸秆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测定 | 第41-42页 |
3.1.7 腐解秸秆纤维素分解相关基因的定量PCR分析 | 第42页 |
3.1.8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42-52页 |
3.2.1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42页 |
3.2.2 稻秸腐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规律 | 第42-45页 |
3.2.3 稻秸腐解相关胞外酶活性动态变化 | 第45-47页 |
3.2.4 稻秸腐解相关微生物的磷脂脂肪酸分析 | 第47-50页 |
3.2.5 秸秆腐解相关微生物群落水平生理学谱图分析 | 第50-51页 |
3.2.6 稻秸腐解相关cbhI和 GH48 基因丰度 | 第51-52页 |
3.3 讨论 | 第52-55页 |
3.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DNA-SIP技术分析利用水稻秸秆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56-7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4.1.1 ~13C水稻秸秆的制备 | 第56页 |
4.1.2 供试土样采集与试验方案 | 第56页 |
4.1.3 CO_2分析 | 第56-57页 |
4.1.4 土壤DNA提取及分层 | 第57页 |
4.1.5 定量PCR分析 | 第57-58页 |
4.1.6 扩增,测序和数据分析 | 第58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58-69页 |
4.2.1 土壤CO_2排放 | 第58-59页 |
4.2.2 ~(12/13)C-DNA中细菌和真菌的相对丰度特征 | 第59-61页 |
4.2.3 秸秆碳源同化的细菌群落的α-/β-多样性分析 | 第61-65页 |
4.2.4 秸秆碳源同化真菌群落的α-/β-多样性分析 | 第65-66页 |
4.2.5 参与秸秆同化利用的微生物类群 | 第66-69页 |
4.3 讨论 | 第69-71页 |
4.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2页 |
5.2 创新点 | 第72页 |
5.3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