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3页 |
1.1 生物体系中的自组装 | 第11-12页 |
1.2 自组装中的相互作用 | 第12-14页 |
1.2.1 疏水作用,π-π堆积作用和范德华力 | 第12-13页 |
1.2.2 氢键和静电作用 | 第13页 |
1.2.3 配位作用 | 第13-14页 |
1.3 生物催化剂 | 第14-16页 |
1.3.1 酶的分类 | 第14页 |
1.3.2 酶的结构 | 第14-16页 |
1.3.3 酶的作用机理 | 第16页 |
1.4 仿生酶 | 第16-19页 |
1.4.1 氧化酶模拟物 | 第17-18页 |
1.4.2 水解酶模拟物 | 第18页 |
1.4.3 其他类型仿生酶 | 第18-19页 |
1.5 仿生催化材料 | 第19-21页 |
1.5.1 基于碳纳米材料、金属、金属氧化物的催化剂 | 第19-20页 |
1.5.2 短肽催化剂 | 第20-21页 |
1.6 立题依据 | 第21-22页 |
1.7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第2章 基于两亲性氨基酸和酞菁共组装的具有优异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光氧化酶模拟纳米囊泡 | 第23-41页 |
2.1 引言 | 第23-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2.2.1 实验材料和药品 | 第2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3 纳米囊泡的制备 | 第26页 |
2.2.4 纳米囊泡的表征 | 第26页 |
2.2.5 单线态氧的产生和检测 | 第26-27页 |
2.2.6 计算模拟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9页 |
2.3.1 纳米囊泡形貌表征 | 第27-29页 |
2.3.2 纳米囊泡形貌调控 | 第29页 |
2.3.3 纳米囊泡的共组装机制 | 第29-31页 |
2.3.4 纳米囊泡的荧光强度研究 | 第31-34页 |
2.3.5 纳米囊泡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4-37页 |
2.3.6 纳米囊泡的光催化机制研究 | 第37-39页 |
2.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氨基酸协调自组装的金属纳米酶可用于潜在酶前药转化 | 第41-59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3.2.1 实验材料和药品 | 第42-4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3.2.3 金属纳米酶的制备 | 第43-44页 |
3.2.4 金属纳米酶的表征 | 第44页 |
3.2.5 金属纳米酶中成分含量测定 | 第44页 |
3.2.6 测定底物水解的催化活性 | 第44-45页 |
3.2.7 测定底物水解的动力学参数 | 第45页 |
3.2.8 测定金属纳米酶在异常生理环境中的催化性能 | 第45页 |
3.2.9 体外MTT测定 | 第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6页 |
3.3.1 金属纳米酶形态表征 | 第45-47页 |
3.3.2 金属纳米酶组装机制 | 第47-50页 |
3.3.3 金属离子影响金属纳米酶催化效率 | 第50-52页 |
3.3.4 溶剂影响金属纳米酶催化效率 | 第52页 |
3.3.5 纳米结构影响金属纳米酶催化效率 | 第52-54页 |
3.3.6 金属纳米酶的细胞毒性测试 | 第54页 |
3.3.7 金属纳米酶的热稳定性测试 | 第54-56页 |
3.4 小结 | 第56-59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4.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59页 |
4.2 后期工作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