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 钩藤概述 | 第9-10页 |
1.1 钩藤形态特征 | 第9页 |
1.2 钩藤生物学特性 | 第9页 |
1.3 钩藤属种类及其地理分布 | 第9-10页 |
2 钩藤的生长发育及其药用价值相关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2.1 种子萌发特性 | 第10页 |
2.2 植株生长特性 | 第10-11页 |
2.3 有效成分及其药用功能 | 第11页 |
3 环境条件对钩藤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1-12页 |
4 钩藤的发展趋势 | 第12页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6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钩藤种子萌发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4-16页 |
1.2.1 温度处理 | 第14页 |
1.2.2 光照处理 | 第14-15页 |
1.2.3 基质含水量处理 | 第15页 |
1.2.4 基质pH值处理 | 第15页 |
1.2.5 预处理方法 | 第15页 |
1.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5-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19页 |
2.1 不同储藏温度对钩藤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6-17页 |
2.2 不同光照强度对钩藤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7页 |
2.3 基质含水量对钩藤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7-18页 |
2.4 基质pH值对钩藤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8页 |
2.5 不同预处理对钩藤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8-19页 |
3 小结 | 第19-20页 |
4 讨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钩藤幼苗生长的适宜遮阴度探索 | 第22-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1.2 遮阴度梯度设计 | 第22页 |
1.3 钩藤幼苗形态指标测定 | 第22页 |
1.4 钩藤幼苗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22-23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2.1 遮阴度对钩藤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23页 |
2.2 遮阴度对钩藤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3-25页 |
2.3 不同遮阴度下钩藤幼苗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5-27页 |
3 小结 | 第27页 |
4 讨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不同环境条件对钩藤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9-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1.2.1 种植区简况 | 第29页 |
1.2.2 海拔高度 | 第29-30页 |
1.2.3 土壤养分及pH值 | 第30页 |
1.3 试验及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1.3.1 土壤养分及pH值测定 | 第30页 |
1.3.2 形态指标测定 | 第30-31页 |
1.3.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1页 |
2.1 四个种植区的土壤养分含量及pH值 | 第32页 |
2.2 不同海拔高度下钩藤形态指标的差异 | 第32-35页 |
2.2.1 海拔对钩藤株高、茎粗、节间距、分枝长度、叶面积的影响 | 第32-34页 |
2.2.2 海拔对钩藤分枝数、节数、叶片数和钩数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 不同海拔高度下钩藤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 | 第35-39页 |
2.3.1 海拔对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2 海拔对钩藤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2.4 海拔高度与钩藤形态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1页 |
2.4.1 海拔高度与钩藤形态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2.4.2 海拔高度与钩藤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3 小结 | 第41-42页 |
4 讨论 | 第42-4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研究论文情况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