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峒室支护论文

深埋软岩大断面硐室变形与稳定性分析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软岩大硐室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第13页
        1.2.2 软岩工程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3 软岩大断面硐室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主要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工程地质条件及围岩力学实验第20-27页
    2.1 红庆梁煤矿工程概况第20-22页
        2.1.1 地层情况第20-21页
        2.1.2 矿井工程地质条件第21-22页
    2.2 软岩大硐室围岩力学性能测试第22-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深埋软岩大硐室变形机制研究第27-40页
    3.1 基于复变函数对硐室围岩的力学解析第28-35页
        3.1.1 复变函数的简述第28-29页
        3.1.2 保角变换第29-31页
        3.1.3 大硐室围岩应力解析第31-35页
    3.2 断面尺寸第35-36页
    3.3 围岩矿物成分第36-38页
    3.4 断面形状第38页
    3.5 硐室群扰动第38-39页
    3.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4 深埋软岩大硐室围岩变形控制研究第40-52页
    4.1 硐室围岩变形特征第40-42页
        4.1.1 硐室围岩变形过程第40页
        4.1.2 硐室围岩变形形态第40-41页
        4.1.3 硐室围岩内部变形特征第41-42页
    4.2 硐室围岩支护方式第42-46页
    4.3 支护围岩作用机理第46-47页
        4.3.1 支护围岩共同作用理论第46-47页
        4.3.2 围岩支护加固原则第47页
    4.4 红庆梁软岩大硐室围岩支护加固技术第47-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5 井底装载硐室数值模拟第52-70页
    5.1 围岩模型建立第52-54页
        5.1.1 基本假设第52页
        5.1.2 模型范围选取第52页
        5.1.3 网格尺寸确定及边界条件设定第52-54页
    5.2 围岩本构模型及参数赋值第54-58页
        5.2.1 计算模型选取第54-55页
        5.2.2 结构单元第55-56页
        5.2.3 锚杆等效第56-58页
    5.3 井底装载硐室监测面设置与开挖第58-60页
        5.3.1 监测断面设置第58-59页
        5.3.2 开挖方法第59-60页
    5.4 井底装载硐室初期稳定性分析第60-65页
        5.4.1 围岩的变形分析第60-62页
        5.4.2 围岩的应力及塑性区分析第62-64页
        5.4.3 初期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第64-65页
    5.5 井底装载硐室长期稳定性分析第65-68页
        5.5.1 煤仓开挖后变形分析第65-66页
        5.5.2 围岩的应力、塑性区分析第66-67页
        5.5.3 二次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第67-68页
    5.6 支护建议第68-69页
    5.7 本章小结第69-70页
6 井底装载硐室矿压监测分析与支护效果评价第70-85页
    6.1 井底装载硐室矿压监测方案分析第70页
    6.2 前期矿压监测第70-73页
        6.2.1 矿压监测设计第70-71页
        6.2.2 矿压监测分析第71-73页
    6.3 二次衬砌支护监测第73-83页
        6.3.1 监测仪器介绍第73-75页
        6.3.2 现场监测方案设计与仪器安装第75-76页
        6.3.3 二次监测结果分析第76-83页
    6.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7.1 主要结论第85-86页
    7.2 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作者简历第91-9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西机场航站楼事故风险分析及人员应急疏散研究
下一篇:某姿控系统气、液管路分离机构数值模拟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