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张力法的腕部穿戴血压测量装置研究
|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1.2.1 无创连续血压测量 | 第12-14页 | 
| 1.2.2 基于动脉张力法的无创连续血压测量 | 第14-16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2 动脉张力法测量理论与仿真 | 第18-28页 | 
| 2.1 血压的形成与脉搏波的传播 | 第18-19页 | 
| 2.1.1 血压的形成 | 第18页 | 
| 2.1.2 脉搏波的传播 | 第18-19页 | 
| 2.2 动脉张力测定原理 | 第19-20页 | 
| 2.3 理论模型与有限元仿真 | 第20-26页 | 
| 2.3.1 线弹性理论模型 | 第20-21页 | 
| 2.3.2 基于弯曲梁力学的理论模型 | 第21-23页 | 
| 2.3.3 线性粘弹性模型 | 第23-24页 | 
| 2.3.4 有限元模型 | 第24-2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3 血压传感器的柔性封装与测试 | 第28-45页 | 
| 3.1 传感器柔性封装与位置容错要求 | 第28-29页 | 
| 3.1.1 柔性封装 | 第28页 | 
| 3.1.2 位置容错 | 第28-29页 | 
| 3.2 柔性体密封流体的压力传递 | 第29-33页 | 
| 3.2.1 耦合系统 | 第30-32页 | 
| 3.2.2 不可压缩流体与固体的耦合 | 第32页 | 
| 3.2.3 流体为液体时与固体的耦合 | 第32-33页 | 
| 3.3 传感器仿真、设计与制备 | 第33-42页 | 
| 3.3.1 弹簧-质量-阻尼力学模型 | 第33-37页 | 
| 3.3.2 传感器仿真 | 第37-40页 | 
| 3.3.3 传感器的制备 | 第40-42页 | 
| 3.4 性能测试 | 第42-4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4 动脉张力法测量系统的设计 | 第45-57页 | 
| 4.1 系统设计 | 第45-46页 | 
| 4.2 硬件设计 | 第46-51页 | 
| 4.2.1 调理电路设计 | 第46-47页 | 
| 4.2.2 低功耗蓝牙SoC硬件设计 | 第47-49页 | 
| 4.2.3 三轴加速度硬件设计 | 第49-50页 | 
| 4.2.4 电源管理 | 第50-51页 | 
| 4.3 软件设计 | 第51-56页 | 
| 4.3.1 加速度计和OLED硬件驱动 | 第51-52页 | 
| 4.3.2 BLE蓝牙通讯 | 第52-53页 | 
| 4.3.3 血压测量 | 第53-54页 | 
| 4.3.4 手机端应用软件 | 第54-5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5 血压测量主要算法实现 | 第57-75页 | 
| 5.1 滤波算法 | 第57-64页 | 
| 5.1.1 高散小波交换 | 第57-59页 | 
| 5.1.2 双密度小波变换 | 第59-60页 | 
| 5.1.3 阈值去噪 | 第60-61页 | 
| 5.1.4 去噪效果 | 第61-64页 | 
| 5.2 基线去除 | 第64-69页 | 
| 5.2.1 数学形态滤波去除基线 | 第64-66页 | 
| 5.2.2 三次样条插值 | 第66-69页 | 
| 5.3 脉搏波特征提取 | 第69-74页 | 
| 5.3.1 波峰波谷定位 | 第70-71页 | 
| 5.3.2 信号质量评估 | 第71-7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6 实验与结果 | 第75-81页 | 
| 6.1 实验说明 | 第75-76页 | 
| 6.1.1 实验对象 | 第75页 | 
| 6.1.2 实验准备 | 第75-76页 | 
| 6.1.3 实验流程 | 第76页 | 
| 6.2 给果分析 | 第76-80页 | 
| 6.2.1 外加力的影响 | 第76-79页 | 
| 6.2.2 系统的有效性 | 第79-80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 7.1 总结 | 第81-82页 | 
| 7.2 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