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s | 第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史怀》概述 | 第13-18页 |
(一) 写作背景 | 第13-15页 |
1. “士大夫不读书” | 第13-14页 |
2. 《诗归》获得成功 | 第14-15页 |
(二) 成书过程与版本流变 | 第15-18页 |
二、《史怀》版本述要 | 第18-31页 |
(一) 书目中著录的版本 | 第18-21页 |
(二) 现存的主要版本 | 第21-28页 |
(三) 《史怀》诸版本关系图 | 第28-31页 |
三、《史怀》的体例和内容 | 第31-49页 |
(一) 《史怀》的体例 | 第31-34页 |
1. 行文体例 | 第31-32页 |
2. 作为史评选本之体例 | 第32-34页 |
(二) 《史怀》的内容 | 第34-49页 |
1. 关乎世道人心 | 第34-42页 |
2. 见乎个人才情 | 第42-49页 |
四、《史怀》的价值 | 第49-60页 |
(一) 《史怀》之于钟惺的意义 | 第49-54页 |
1. 钟惺对《史怀》的“鉴定” | 第49-50页 |
2. 他人对《史怀》的评价 | 第50-54页 |
(二) 《史怀》之于明代史学的价值 | 第54-60页 |
1. “前四史”的卓越眼光 | 第54-56页 |
2. 别具一格的评史 | 第56-57页 |
3. 衍生性作品继起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附录1 | 第61-62页 |
附录2 | 第62-63页 |
附录3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阶段发表成果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