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对深基坑工程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基坑工程的研究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基坑工程的研究发展概况 | 第11-14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6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基坑土方开挖及降水施工技术的比选 | 第17-33页 |
2.1 基坑土方开挖技术的比选分析 | 第17-27页 |
2.1.1 基坑剖面形式确定的分层开挖方式 | 第17-20页 |
2.1.2 基坑边长与平面尺寸特点确定分段、分块开挖方式 | 第20-23页 |
2.1.3 盆式土方开挖 | 第23-24页 |
2.1.4 岛式土方开挖 | 第24-25页 |
2.1.5 土方开挖方案对比 | 第25-27页 |
2.2 基坑降水作业技术的比选分析 | 第27-32页 |
2.2.1 明排水作业 | 第27-28页 |
2.2.2 井点降水作业 | 第28-29页 |
2.2.3 止水帷幕对基坑降水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4 降水方案对比 | 第30-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新华世纪广场深基坑开挖施工技术分析 | 第33-62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新华世纪广场项目深基坑工程概况 | 第33-38页 |
3.2.1 基坑概况 | 第33-35页 |
3.2.2 气象概况 | 第35页 |
3.2.3 工程地质水文概况 | 第35-37页 |
3.2.4 基坑支护、支撑体系概况 | 第37-38页 |
3.3 分析比选本工程的土方开挖施工技术 | 第38-53页 |
3.3.1 考虑“时空效应”分析比选土方开挖技术 | 第38-39页 |
3.3.2 考虑土体应力应变分析比选土方开挖技术 | 第39-42页 |
3.3.3 盆式与岛式挖土技术对比分析 | 第42-53页 |
3.4 确定土方开挖技术方案 | 第53-61页 |
3.4.1 岛式分块分层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第53-59页 |
3.4.2 施工方案对设计参数修正 | 第59-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新华世纪广场深基坑降水施工技术研究 | 第62-90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基坑降水施工技术的选择 | 第62-63页 |
4.3 基坑降水作业引起围护结构变形与地表沉降分析 | 第63-85页 |
4.3.1 基坑降水技术建模计算 | 第63-68页 |
4.3.2 对基坑降水作业假设模型的调整 | 第68-70页 |
4.3.3 利用软件对调整后的降水模型计算 | 第70-81页 |
4.3.4 计算结果分析所得结论 | 第81页 |
4.3.5 监测数据分析验算模型与所得结论 | 第81-85页 |
4.4 确定降水作业技术措施 | 第85-89页 |
4.4.1 基坑降水作业施工方案 | 第85-88页 |
4.4.2 防止围护结构沉降变形的降水技术措施 | 第88-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基坑监测数据分析和优化施工方案 | 第90-119页 |
5.1 基坑监测数据分析降水方案 | 第90-104页 |
5.1.1 降水监测结果及施工问题分析 | 第90-101页 |
5.1.2 优化基坑降水施工技术措施 | 第101-104页 |
5.2 监测数据分析土方开挖方案及施工效果 | 第104-118页 |
5.2.1 土方开挖与支撑施工的监测结果 | 第104-114页 |
5.2.2 边载作用对基坑支撑结构的不利影响 | 第114-115页 |
5.2.3 监测数据优化土方开挖与支撑施工方案 | 第115-11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6.1 结论 | 第119-12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