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安全的辽河干流城乡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规划价值观的转变 | 第13页 |
1.1.2 流域城乡的发展特点 | 第13-14页 |
1.1.3 国内外流域城乡发展思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对象与范畴 | 第17-20页 |
1.3.1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7-20页 |
1.3.2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20页 |
1.4 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20-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 第25-37页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5-26页 |
2.1.1 城市生态安全理论 | 第25页 |
2.1.2 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2.2 相关领域研究及实践 | 第26-34页 |
2.2.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及实践 | 第26-31页 |
2.2.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及实践 | 第31-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第三章 辽河干流城乡发展背景分析 | 第37-43页 |
3.1 研究区城镇概况 | 第37-39页 |
3.1.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7-39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9页 |
3.2 研究区城镇发展优劣势分析 | 第39-40页 |
3.2.1 优势分析 | 第39-40页 |
3.2.2 劣势分析 | 第40页 |
3.3 研究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40-41页 |
3.3.1 洪涝灾害严重——威胁城乡发展 | 第40-41页 |
3.3.2 土地沙化存在隐患——制约城乡发展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辽河城乡发展基石——生态安全格局 | 第43-59页 |
4.1 辽河干流生态安全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4.2 辽河干流土地沙化防治安全性分析 | 第44-47页 |
4.2.1 土地沙化防治安全水平划分标准 | 第44页 |
4.2.2 土地沙化GIS分析 | 第44-46页 |
4.2.3 土地沙化分析结论 | 第46-47页 |
4.3 辽河干流洪水灾害安全性分析 | 第47-51页 |
4.3.1 洪水灾害安全等级Z指数法计算 | 第47-51页 |
4.3.2 洪水灾害分析结论 | 第51页 |
4.4 辽河干流生态布局基础——人工湿地系统 | 第51-54页 |
4.4.1 湿地空间布局 | 第51-52页 |
4.4.2 湿地功能分类 | 第52-54页 |
4.5 生态安全格局延伸——城乡空间重塑 | 第54-56页 |
4.5.1 流域生态共保共建 | 第54-55页 |
4.5.2 城乡统筹发展 | 第55页 |
4.5.3 生态城乡建设 | 第55-56页 |
4.5.4 文化活力复苏 | 第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五章 辽河干流城乡发展策略——构建三带 | 第59-89页 |
5.1 构建极具景观价值的生态带 | 第59-69页 |
5.1.1 湿地景观营造策略 | 第59-65页 |
5.1.2 核心生态区建设策略 | 第65-66页 |
5.1.3 生态农业发展策略 | 第66-69页 |
5.2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带 | 第69-81页 |
5.2.1 人文环境营造策略 | 第70页 |
5.2.2 一体化发展策略 | 第70-71页 |
5.2.3 求同存异策略 | 第71页 |
5.2.4 空间发展策略 | 第71-75页 |
5.2.5 生态人居调整策略 | 第75-78页 |
5.2.6 城镇带实施保障 | 第78-81页 |
5.3 构建以旅游产业为主体的旅游带 | 第81-87页 |
5.3.1 产业转型策略 | 第81-83页 |
5.3.2 分区段发展策略 | 第83-85页 |
5.3.3 旅游业提升策略 | 第85-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成果总结 | 第89-90页 |
6.1.1 辽河干流生态安全格局 | 第89页 |
6.1.2 辽河干流城乡发展策略 | 第89页 |
6.1.3 其他 | 第89-90页 |
6.2 论文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90-91页 |
6.2.1 存在不足与下一步工作方向 | 第90页 |
6.2.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