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脑-机接口技术 | 第8-10页 |
1.1.1 脑-机接口概述 | 第8-9页 |
1.1.2 诱发式脑-机接口概述 | 第9-10页 |
1.2 增强现实技术 | 第10-13页 |
1.2.1 增强现实技术概述 | 第10-12页 |
1.2.2 增强现实技术的技术优势和应用领域 | 第12-13页 |
1.2.3 增强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方面的不足 | 第13页 |
1.3 增强现实与脑-机接口技术的结合 | 第13-15页 |
1.3.1 技术结合解决交互难题 | 第13-14页 |
1.3.2 技术结合需解决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5 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诱发式脑-机接口的信号分析方法 | 第18-30页 |
2.1 脑电信号的预处理 | 第18页 |
2.2 P300范式信号分析 | 第18-21页 |
2.2.1 ERP时域波形及Fisher系数 | 第18-20页 |
2.2.2 LDA分类算法 | 第20-21页 |
2.3 SSVEP范式信号分析 | 第21-30页 |
2.3.1 频谱分析 | 第22页 |
2.3.2 信噪比分析 | 第22-23页 |
2.3.3 典型相关分析 | 第23-25页 |
2.3.4 带有模板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25-27页 |
2.3.5 基于滤波器组的典型相关分析 | 第27-28页 |
2.3.6 基于滤波器组的带有模板的典型相关关系 | 第28-30页 |
第3章 光学透视显示及VIO环境对诱发式脑-机接口性能影响 | 第30-48页 |
3.1 光学透视显示及VIO条件对SSVEP的性能影响 | 第30-42页 |
3.1.1 基于Matlab-Psychtoolbox的刺激界面设计 | 第30-32页 |
3.1.2 光学透视式视觉诱发平台 | 第32-33页 |
3.1.3 脑电信号采集平台 | 第33-34页 |
3.1.4 离线实验系统搭建 | 第34页 |
3.1.5 在线实验系统搭建 | 第34-35页 |
3.1.6 实验设计 | 第35-37页 |
3.1.7 离线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 第37-42页 |
3.1.8 在线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 第42页 |
3.2 光学透视式显示与VIO条件对P300的性能影响 | 第42-46页 |
3.2.1 视觉诱发界面和实验设计 | 第42-44页 |
3.2.2 离线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2.3 在线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系统性能提升方法探究和在线实验效果验证 | 第48-72页 |
4.1 视觉诱发方式改进与性能提升 | 第48-51页 |
4.1.1 SSVEP刺激界面设计对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 第48-49页 |
4.1.2 刺激界面对比实验设计 | 第49-50页 |
4.1.3 离线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4.2 基于后验概率的自适应输出系统 | 第51-58页 |
4.2.1 输出系统逻辑框架 | 第52-54页 |
4.2.2 特征值生成方法 | 第54-55页 |
4.2.3 基于贝叶斯的后验概率计算 | 第55-56页 |
4.2.4 阈值的选取方法 | 第56-58页 |
4.2.5 输出策略总结 | 第58页 |
4.3 系统搭建 | 第58-59页 |
4.4 实验设计 | 第59-60页 |
4.5 离线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67页 |
4.5.1 不同特征下的概率密度分布情况 | 第60-62页 |
4.5.2 不同特征下的后验概率及输出情况 | 第62-64页 |
4.5.3 离线输出正确率分析 | 第64-66页 |
4.5.4 离线信号特征分析 | 第66-67页 |
4.6 在线实验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4.6.1 正确率提升效果 | 第68页 |
4.6.2 系统的误触发统计 | 第68-7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