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2.1 社会融资规模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2.2 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 第16页 |
1.2.3 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第16-18页 |
1.2.4 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第18-20页 |
1.2.5 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22-23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3-24页 |
第2章 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 第24-32页 |
2.1 社会融资规模理论概述 | 第24-26页 |
2.1.1 社会融资规模的产生 | 第24页 |
2.1.2 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 | 第24-25页 |
2.1.3 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 | 第25-26页 |
2.2 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6-27页 |
2.2.2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 第27-28页 |
2.3 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 第28-31页 |
2.3.1 货币供给的理论 | 第28-29页 |
2.3.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下的经济增长 | 第29-30页 |
2.3.3 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 第32-44页 |
3.1 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基本情况描述 | 第32-36页 |
3.1.1 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 第32-33页 |
3.1.2 社会融资规模状况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第33-36页 |
3.2 我国经济增长基本情况描述 | 第36-40页 |
3.2.1 我国经济增长的描述性分析 | 第36-37页 |
3.2.2 经济增长状况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第37-40页 |
3.3 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描述性分析 | 第40-43页 |
3.3.1 社会融资规模影响全国经济增长的描述性分析 | 第40页 |
3.3.2 社会融资规模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分析 | 第40-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社会融资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第44-58页 |
4.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第44-46页 |
4.1.1 变量选取 | 第44-45页 |
4.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5页 |
4.1.3 模型设定 | 第45-46页 |
4.2 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全国性检验 | 第46-48页 |
4.2.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46页 |
4.2.2 面板模型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2.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4.3 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区域性检验 | 第48-57页 |
4.3.1 东部地区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4.3.2 中部地区实证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4.3.3 西部地区实证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4.3.4 东、中、西部地区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8-62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58-59页 |
5.1.1 社会融资规模促进经济增长 | 第58页 |
5.1.2 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性 | 第58-59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9-62页 |
5.2.1 完善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口径与方法 | 第59页 |
5.2.2 合理配置不同地区的社会融资规模资金 | 第59-60页 |
5.2.3 加强我国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职能 | 第60页 |
5.2.4 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 第60-61页 |
5.2.5 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监管体制 | 第61-6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