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主要建设内容 | 第12页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页 |
第2章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选用 | 第14-22页 |
2.1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定义、特点及管理的特征 | 第14-16页 |
2.1.1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定义 | 第14-15页 |
2.1.2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特点 | 第15页 |
2.1.3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的特征 | 第15-16页 |
2.2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选用OPM3模型的原因分析 | 第16-19页 |
2.2.1 现有主要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对比分析 | 第16-17页 |
2.2.2 OPM3模型的定义 | 第17页 |
2.2.3 OPM3模型的三维构造图 | 第17页 |
2.2.4 OPM3模型项目、项目集、项目组合三个版图层次对比分析 | 第17-18页 |
2.2.5 OPM3模型项目集管理标准的内容 | 第18-19页 |
2.3 依据项目集管理标准构建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 第19-21页 |
2.3.1 模型框架 | 第19-20页 |
2.3.2 成熟度等级及其特征描述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评价指标量化 | 第22-35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22-29页 |
3.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22-23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 第23-25页 |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 第25-29页 |
3.2 评价技术方法的分析 | 第29-33页 |
3.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9-32页 |
3.2.2 指标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32页 |
3.2.3 指标分值的确定 | 第32-33页 |
3.2.4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应用实例 | 第35-42页 |
4.1 应用对象概况 | 第35页 |
4.2 应用流程 | 第35-39页 |
4.2.1 测评实施 | 第35-36页 |
4.2.2 问卷处理及计算 | 第36-39页 |
4.3 测评结果分析及改进策略 | 第39-41页 |
4.3.1 测评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4.3.2 改进策略 | 第40-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应用拓展 | 第42-50页 |
5.1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应用的实现内容 | 第42-43页 |
5.2 国家层面应用 | 第43-45页 |
5.2.1 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考评暂行办法 | 第43页 |
5.2.2 考评过程管理 | 第43-44页 |
5.2.3 政策与资金支持 | 第44页 |
5.2.4 保障措施 | 第44-45页 |
5.3 省级层面应用 | 第45-46页 |
5.3.1 各省级共性应用 | 第45-46页 |
5.3.2 各省级个性应用 | 第46页 |
5.4 市、县级应用 | 第46-49页 |
5.5 该模型在其他信息化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结论 | 第50页 |
6.2 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问卷一 | 第55-57页 |
问卷二 | 第57-60页 |
问卷三 | 第60-67页 |
附件一 | 第67-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