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胶法合成Beta沸石及其改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Beta沸石结构和催化应用 | 第10-13页 |
1.1.1 Beta沸石的结构 | 第10-11页 |
1.1.2 Beta沸石的催化应用 | 第11-13页 |
1.2 Beta沸石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水热晶化合成法 | 第13-14页 |
1.2.2 导向剂合成法 | 第14页 |
1.2.3 表面润湿晶化法 | 第14页 |
1.2.4 微波合成法 | 第14-15页 |
1.2.5 干胶转化法 | 第15-16页 |
1.3 干胶法合成Beta沸石的影响因素 | 第16-20页 |
1.3.1 硅源和铝源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2 模板剂的影响 | 第17页 |
1.3.3 外加水影响 | 第17-18页 |
1.3.4 OH-/SiO2的影响 | 第18页 |
1.3.5 投料硅铝比的影响 | 第18页 |
1.3.6 碱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7 晶化条件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 乙酰丙酸酯合成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1 乙酰丙酸酯概述 | 第20页 |
1.4.2 乙酰丙酸酯化反应机理 | 第20-21页 |
1.4.3 乙酰丙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5 课题研究依据和内容 | 第22-24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22-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1 试剂 | 第24页 |
2.1.2 仪器 | 第24-25页 |
2.2 Beta沸石的表征方法 | 第25-28页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5-27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7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7页 |
2.2.4 低温氮气吸附脱附 | 第27页 |
2.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7页 |
2.2.6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第27-28页 |
2.2.7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 | 第28页 |
2.3 催化反应性能评价 | 第28-30页 |
2.3.1 反应评价 | 第28-29页 |
2.3.2 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第3章 干胶法合成Beta沸石规律研究 | 第30-47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3.1.1 水热法合成Beta沸石 | 第30页 |
3.1.2 干胶法合成Beta沸石 | 第30-31页 |
3.1.3 Beta沸石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第3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1-45页 |
3.2.1 模板剂用量对Beta沸石合成的影响 | 第31-36页 |
3.2.2 合成方法对Beta沸石性能影响 | 第36-41页 |
3.2.3 干胶法合成不同硅铝比Beta沸石 | 第41-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单金属改性Beta沸石 | 第47-60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4.1.1 浸渍法改性Beta沸石 | 第47页 |
4.1.2 原位干胶法改性Beta沸石 | 第47-48页 |
4.1.3 改性Beta沸石的催化性能评价 | 第48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9页 |
4.2.1 浸渍法金属改性Beta沸石 | 第48-52页 |
4.2.2 原位干胶转化法金属改性Beta沸石 | 第52-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双金属改性Beta沸石 | 第60-69页 |
5.1 实验内容 | 第60-61页 |
5.1.1 锆前驱体选择 | 第60页 |
5.1.2 改性金属含量的优化 | 第60-61页 |
5.1.3 改性Beta沸石的催化性能评价 | 第61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5.2.1 锆前驱体选择 | 第61-64页 |
5.2.2 改性金属含量的优化 | 第64-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