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关于连梁研究工作进展 | 第13-19页 |
| 1.2.1 连梁的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1.2.2 可更换连梁的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2.4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第2章 传统框架-剪力墙双重结构工作机理 | 第22-31页 |
| 2.1 一般双重结构体系工作机理 | 第22页 |
| 2.2 框架-剪力墙双重结构体系工作机理 | 第22-23页 |
| 2.3 框架-剪力墙双重结构体系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 第23-28页 |
| 2.3.1 框架-剪力墙双重结构体系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 第24-26页 |
| 2.3.2 框架-剪力墙双重结构体系在倒三角荷载和顶部集中力作用下的计算 | 第26-28页 |
| 2.4 智能双重结构体系的性能指标 | 第28-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框架-剪力墙智能双重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 | 第31-52页 |
| 3.1 框架-剪力墙智能双重结构体系的基本概念 | 第31页 |
| 3.2 传统框架-剪力墙结构模型的基本信息 | 第31-32页 |
| 3.3 框架-剪力墙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32-36页 |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单元类型 | 第33-34页 |
| 3.3.2 混凝土本构分析模型 | 第34-35页 |
| 3.3.3 可更换耗能构件BRB的本构分析模型 | 第35-36页 |
| 3.3.4 有限元分析模型边界条件及构件间的接触定义 | 第36页 |
| 3.4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与地震动记录选取 | 第36-38页 |
| 3.4.1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简介 | 第36-37页 |
| 3.4.2 地震动记录选取 | 第37-38页 |
| 3.5 不同BRB参数对智能双重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38-51页 |
| 3.5.1 不同BRB参数智能双重结构体系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 3.5.2 原结构与智能双重结构体系的自振特性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 3.5.3 不同BRB参数对结构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 第42-44页 |
| 3.5.4 不同BRB参数对结构位移响应的影响 | 第44-47页 |
| 3.5.5 不同BRB参数对结构基底剪力的影响 | 第47-49页 |
| 3.5.6 不同BRB参数对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49-51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框架和剪力墙的相对抗侧移刚度比对智能双重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2-69页 |
| 4.1 不同抗侧移刚度比对智能双重结构体系分析工况 | 第52页 |
| 4.2 不同抗侧移刚度比智能双重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结果分析 | 第52-67页 |
| 4.2.1 不同抗侧移刚度比对结构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 第53-57页 |
| 4.2.2 不同抗侧移刚度比对结构位移响应的影响 | 第57-61页 |
| 4.2.3 不同抗侧移刚度比对结构基底剪力的影响 | 第61-65页 |
| 4.2.4 不同抗侧移刚度比对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65-67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5章 BRB布置方式对智能双重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9-83页 |
| 5.1 不同BRB布置方式对智能双重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9-70页 |
| 5.2 不同BRB布置方式智能双重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结果分析 | 第70-82页 |
| 5.2.1 不同BRB布置方式对结构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 第70-73页 |
| 5.2.2 不同BRB布置方式对结构位移响应的影响 | 第73-76页 |
| 5.2.3 不同BRB布置方式对结构基底剪力的影响 | 第76-80页 |
| 5.2.4 不同BRB布置方式对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80-82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 结论 | 第83-85页 |
| 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