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虚拟演播室技术运用的国外现状 | 第9-10页 |
1.2.2 虚拟演播室技术运用的国内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虚拟演播室技术概述 | 第14-20页 |
2.1 虚拟演播室概念及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2.1.1 虚拟演播室概念 | 第14页 |
2.1.2 虚拟演播室的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2.2 虚拟演播室的类型 | 第15-16页 |
2.2.1 二维虚拟演播室 | 第15页 |
2.2.2 二维半虚拟演播室 | 第15-16页 |
2.2.3 真三维虚拟演播室 | 第16页 |
2.3 虚拟演播室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6-18页 |
2.3.1 摄像机跟踪技术 | 第16-17页 |
2.3.2 虚拟场景生成技术 | 第17-18页 |
2.3.3 色键合成技术 | 第18页 |
2.4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节目制作中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2.4.1 节约节目制作成本,提升空间利用率 | 第18-19页 |
2.4.2 增强节目的视觉效果与传播信息的能力 | 第19页 |
2.4.3 贴合受众的心理需求 | 第19页 |
2.4.4 节目制作创意无限,发挥更加自由 | 第19-20页 |
3 《中国载人航天器背后的设计“匠心”》节目概述与受众定位 | 第20-22页 |
3.1 《中国载人航天器背后的设计“匠心”》的节目概述 | 第20页 |
3.2 《中国载人航天器背后的设计“匠心”》的受众定位 | 第20-22页 |
4 《中国载人航天器背后的设计“匠心”》的正片创作过程 | 第22-30页 |
4.1 正片前期策划阶段 | 第22-23页 |
4.1.1 确定拍摄内容 | 第22页 |
4.1.2 联系受访者,整理拍摄大纲 | 第22页 |
4.1.3 编写镜头脚本 | 第22-23页 |
4.1.4 设计采访问题,撰写解说词 | 第23页 |
4.2 正片拍摄阶段 | 第23-27页 |
4.3 正片后期制作阶段 | 第27-30页 |
4.3.1 修改前期正片解说词,选取需要的视频素材 | 第27-28页 |
4.3.2 对视频素材进行粗剪 | 第28页 |
4.3.3 解说词的后期配音 | 第28-29页 |
4.3.4 后期精编 | 第29-30页 |
5 《中国载人航天器背后的设计“匠心”》中虚拟演播室录制的创作过程 | 第30-40页 |
5.1 前期准备 | 第30-33页 |
5.1.1 主持词修改 | 第30页 |
5.1.2 策划拍摄脚本,选定虚拟背景 | 第30页 |
5.1.3 主持人的形象塑造 | 第30-31页 |
5.1.4 准备辅助设备 | 第31页 |
5.1.5 调整计算机软件参数 | 第31-33页 |
5.2 录制虚拟演播室主持人部分 | 第33-37页 |
5.3 虚拟演播室录制中的具体制作流程 | 第37-38页 |
5.4 虚拟演播室主持部分视频输出与后期剪辑 | 第38页 |
5.5 《中国载人航天器背后的设计“匠心”》的创作总结 | 第38-40页 |
6 结论 | 第40-4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0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40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A | 第46-56页 |
附录 B | 第56-60页 |
附录 C | 第60-68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