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麦类病虫害论文--大麦病虫害论文

大麦水杨酸合成途径及其应答赤霉菌侵染的机理研究

符号说明第5-10页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1 前言第15-43页
    1.1 植物病害第15-18页
        1.1.1 植物真菌病害第16-17页
            1.1.1.1 寄生型真菌第16页
            1.1.1.2 腐生型真菌第16-17页
            1.1.1.3 半寄生半腐生型真菌第17页
        1.1.2 赤霉病第17-18页
        1.1.3 白粉病第18页
    1.2 植物抗病机制第18-40页
        1.2.1 植物防御系统第18-25页
            1.2.1.1 组成型防御机制第19-20页
            1.2.1.2 诱导型防御机制第20-25页
        1.2.2 植物激素第25-40页
            1.2.2.1 水杨酸第26-36页
            1.2.2.2 茉莉酸和乙烯第36页
            1.2.2.3 其它植物激素第36-38页
            1.2.2.4 抗病信号途径间的交互作用第38-40页
        1.2.3 抗病基因第40页
    1.3 植物抗赤霉病研究进展第40-42页
        1.3.1 抗赤霉病基因的克隆第40-41页
        1.3.2 植物激素与抗赤霉病第41-42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42-4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3-58页
    2.1 实验材料第43-44页
        2.1.1 植物材料及种植条件第43页
        2.1.2 菌株和载体第43-44页
    2.2 基因检索及进化树构建第44页
    2.3 载体构建第44-49页
    2.4 遗传转化第49-53页
        2.4.1 大麦遗传转化第49-52页
        2.4.2 短柄草遗传转化第52-53页
    2.5 定量表达分析第53-54页
    2.6 激素含量测定第54页
    2.7 亚细胞定位第54-55页
    2.8 生理指标测定第55-56页
        2.8.1 活性氧含量测定第55页
        2.8.2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第55页
        2.8.3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55-56页
    2.9 赤霉病接种第56页
    2.10 白粉病接种第56-57页
    2.11 TILLING第57-5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8-98页
    3.1 ICS和PAL的序列分析第58-63页
    3.2 HvPAL基因的遗传转化第63-74页
        3.2.1 大麦HvPAL基因的表达模式第63-67页
        3.2.2 HvPAL基因的大麦转化第67-72页
        3.2.3 HvPAL转基因大麦的表型第72-74页
    3.3 大麦HvICS基因的遗传转化第74-79页
        3.3.1 大麦HvICS基因的表达模式第74-75页
        3.3.2 大麦HvICS基因的转化第75-77页
        3.3.3 HvICS转基因大麦的表型第77-79页
    3.4 HvICS基因的功能研究第79-92页
        3.4.1 HvICS的亚细胞定位第79-80页
        3.4.2 HvICS基因参与大麦水杨酸的合成第80-82页
        3.4.3 HvICS基因参与调控大麦抗赤霉病水平第82-91页
            3.4.3.1 HvICS基因参与调控叶部抗赤霉病水平第82-86页
            3.4.3.2 HvICS基因的过量表达提高穗部对赤霉病的抗性第86-91页
        3.4.4 HvICS基因参与调控白粉病抗性第91-92页
    3.5 禾谷镰孢菌不能诱导大麦产生SAR反应第92-94页
        3.5.1 野生型大麦SAR表型的验证第92-93页
        3.5.2 HvICS转基因植株中SAR反应的验证第93-94页
    3.6 ICS参与调控麦类生长发育第94-98页
        3.6.1 低浓度水杨酸促进大麦生长第94-96页
        3.6.2 HvICS基因影响大麦种子萌发第96页
        3.6.3 ICS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第96-98页
4 讨论第98-102页
    4.1 水杨酸提高大麦对赤霉病的基础抗性第98-99页
    4.2 禾谷镰孢菌的侵染不能诱导大麦产生SAR第99-100页
    4.3 水杨酸在大麦生长中的重要性第100-102页
5 结论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壤水分亏缺对作物蒸腾耗水的胁迫影响及其定量表征
下一篇:大气—覆被—冻融土壤系统水热能量变化规律及传递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