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8页 |
1.1 引言 | 第18-19页 |
1.2 锂电池的概述 | 第19-25页 |
1.2.1 锂离子电池 | 第19-22页 |
1.2.2 锂硫电池 | 第22-25页 |
1.3 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的概述 | 第25-29页 |
1.3.1 MOFs的研发历程 | 第25-26页 |
1.3.2 MOFs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 第26-29页 |
1.4 MOFs衍生的碳基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第29-33页 |
1.4.1 在正极材料上的应用 | 第29页 |
1.4.2 在负极材料上的应用 | 第29-33页 |
1.5 MOFs衍生的碳基复合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 第33-36页 |
1.5.1 在硫正极上的应用 | 第33-35页 |
1.5.2 在隔膜修饰层上的应用 | 第35-36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1.6.1 选题背景 | 第36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第2章 ZIF-7衍生的ZnS-QDs@mNC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38-58页 |
2.1 引言 | 第38-39页 |
2.2 实验试剂、原材料、仪器及表征方法 | 第39-42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2.2.2 实验原材料 | 第40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2.2.4 实验主要表征方法 | 第41-42页 |
2.3 材料制备 | 第42-4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3-57页 |
2.4.1 ZnS-QDs@mNC的制备过程 | 第43-45页 |
2.4.2 ZnS-QDs@mNC的组分和形貌表征 | 第45-48页 |
2.4.3 ZnS-QDs@mNC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8-52页 |
2.4.4 原位TEM揭示微观构效关系 | 第52-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3章 ZIF-67衍生的H-Co_3O_4/NC@C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58-66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材料制备及表征方法 | 第59-6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3.3.1 H-Co_3O_4/NC@C的制备与形貌、组分表征 | 第60-63页 |
3.3.2 H-Co_3O_4/NC@C的电化学性能 | 第63-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ZIF-67衍生的Co/mSiO_2-NCNTs锂硫电池隔膜修饰层材料 | 第66-96页 |
4.1 引言 | 第66-68页 |
4.2 材料制备及表征方法 | 第68-7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0-93页 |
4.3.1 Co/mSiO_2-NCNTs的制备过程与组分、形貌表征 | 第70-76页 |
4.3.2 Co/mSiO_2-NCNTs修饰的隔膜抑制多硫化物穿梭的效果 | 第76-80页 |
4.3.3 Co/mSiO_2-NCNTs修饰的隔膜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80-84页 |
4.3.4 Co/mSiO_2-NCNTs修饰的隔膜提升锂硫电池性能的机理 | 第84-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第5章 Co-MOF衍生的Co,N-CNTs-CNS/CFC锂硫电池正极材料 | 第96-120页 |
5.1 引言 | 第96-98页 |
5.2 材料制备及表征方法 | 第98-9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17页 |
5.3.1 Co,N-CNTs-CNS/CFC的制备方法 | 第99-100页 |
5.3.2 Co,N-CNTs-CNS/CFC的形貌和组分表征 | 第100-105页 |
5.3.3 Co,N-CNTs-CNS/CFC作为硫正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05-109页 |
5.3.4 Co,N双掺杂效应的DTF计算 | 第109-111页 |
5.3.5 不同放电阶段Li_2S沉积形貌衍变 | 第111-114页 |
5.3.6 高硫负载量下的循环性能 | 第114-11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4页 |
6.1 结论 | 第120-121页 |
6.2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6.3 展望和建议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