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MA与GA概况 | 第13页 |
1.2 港珠澳大桥MA类钢桥面铺装简介 | 第13-16页 |
1.2.1 项目概况 | 第13-15页 |
1.2.2 MA类钢桥面铺装结构方案介绍 | 第15-16页 |
1.3 加速加载试验概述 | 第16-21页 |
1.3.1 加速加载试验意义与目标 | 第16-17页 |
1.3.2 加速加载试验设备 | 第17-20页 |
1.3.3 加速加载试验模型 | 第20-21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加速加载试验结构模型设计研究 | 第24-46页 |
2.1 钢箱连续梁桥面铺装力学分析 | 第24-30页 |
2.1.1 港珠澳大桥钢桥面结构刚度概况 | 第24-26页 |
2.1.2 港珠澳大桥桥面结构计算模型 | 第26-27页 |
2.1.3 港珠澳大桥桥面结构计算准则和计算参数 | 第27-28页 |
2.1.4 港珠澳大桥钢桥面铺装体系有限元力学分析方法及结果 | 第28-30页 |
2.2 疲劳加速加载试验钢结构模型设计 | 第30-42页 |
2.2.1 试验模型设计原则 | 第31页 |
2.2.2 疲劳试验模型设计依据 | 第31-32页 |
2.2.3 疲劳试验模型设计目标及基本思路 | 第32-33页 |
2.2.4 直接选取实桥原型试验构件在MLS66作用下应力状态分析 | 第33-36页 |
2.2.5 改变(弱化)试验模型结构刚度——疲劳试验模型设计关键步骤 | 第36-41页 |
2.2.6 疲劳试验模型结构制作详图及现场实拍图 | 第41-42页 |
2.3 高温车辙试验模型设计 | 第42-45页 |
2.3.1 高温试验模型设计依据 | 第42-44页 |
2.3.2 高温试验模型结构刚度 | 第44页 |
2.3.3 高温试验模型结构制作详图及现场实拍图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试验数据监测及疲劳模型验证研究 | 第46-64页 |
3.1 MLS66型加速加载试验数据监测 | 第46-51页 |
3.1.1 铺装层概况 | 第46页 |
3.1.2 加载试验流程 | 第46-47页 |
3.1.3 铺装层性能指标监测 | 第47-50页 |
3.1.4 高温试验监测实施 | 第50-51页 |
3.1.5 疲劳试验监测实施 | 第51页 |
3.2 疲劳试验模型构件验证 | 第51-63页 |
3.2.1 计算参数 | 第53页 |
3.2.2 计算有限元模型 | 第53-54页 |
3.2.3 铺装沥青表面层(D层)应变对比验证 | 第54-58页 |
3.2.4 钢板层底面竖向位移对比验证 | 第58-59页 |
3.2.5 钢板层底面(B层)应变对比验证 | 第59-60页 |
3.2.6 钢板上面应变对比验证 | 第60-62页 |
3.2.7 铺装沥青层间(C层)应变对比验证 | 第62-63页 |
3.2.8 结论 | 第6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模型铺装施工及疲劳性能加速加载试验研究 | 第64-100页 |
4.1 MA与GMA原材料组成及要求 | 第64-68页 |
4.1.1 MA与GMA原材料组成 | 第64页 |
4.1.2 MA与GMA原材料性能指标 | 第64-67页 |
4.1.3 GMA/MA细集料备料特点 | 第67-68页 |
4.2 MA/GMA混合料基准配合比设计研究 | 第68-71页 |
4.3 MA类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 | 第71-77页 |
4.3.1 传统英国MA拌合成型工艺 | 第71-73页 |
4.3.2 GMA施工工艺 | 第73-77页 |
4.4 疲劳性能加速加载试验概述 | 第77页 |
4.5 加速加载疲劳试验传感器布设 | 第77-78页 |
4.6 温控措施 | 第78-80页 |
4.7 加速加载疲劳试验测试 | 第80-99页 |
4.7.1 应变、位移测试记录方法 | 第80-84页 |
4.7.2 疲劳试验运行记录情况 | 第84-88页 |
4.7.3 典型测点应变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88-9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高温性能加速加载试验研究 | 第100-118页 |
5.1 第一次高温性能加速加载试验 | 第100-105页 |
5.1.1 试验整体概况 | 第100-101页 |
5.1.2 生产配合比与施工工艺 | 第101-102页 |
5.1.3 第一次加速加载试验施工现场 | 第102-104页 |
5.1.4 高温车辙试验标准设定 | 第104页 |
5.1.5 加速加载试验高温车辙变形测试 | 第104-105页 |
5.2 第二次高温性能加速加载试验 | 第105-108页 |
5.2.1 生产配合比与施工工艺 | 第105-107页 |
5.2.2 加速加载试验高温车辙变形测试 | 第107-108页 |
5.3 高温车辙试验数据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108-117页 |
5.3.1 试验温度及温度控制 | 第108页 |
5.3.2 温度监测情况 | 第108-110页 |
5.3.3 高温车辙试验数据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110-11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1.研究结论 | 第118-119页 |
2.研究创新点 | 第119页 |
3.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7页 |
附录 | 第127-183页 |
附录1 疲劳试验模型结构制作详图 | 第128-130页 |
附录2 高温车辙试验模型结构制作详图 | 第130-132页 |
附录3 高温车辙试验监测电子元件布设 | 第132-137页 |
附3.1 钢板层下表面(D层)监测方案 | 第132-133页 |
附3.2 钢板层上表面(C层)监测方案 | 第133-134页 |
附3.3 沥青层间(B层)监测方案 | 第134-135页 |
附3.4 沥青层表面(A层)监测方案 | 第135-136页 |
附3.5 各类电子元件数量汇总 | 第136-137页 |
附录4 疲劳试验监测电子元件布设 | 第137-145页 |
附4.1 钢板层下表面(B层)监测方案 | 第137-138页 |
附4.2 钢板层上表面(A层)监测方案 | 第138-140页 |
附4.3 沥青层间(C层)监测方案 | 第140-142页 |
附4.4 沥青表面层(D层)监测方案 | 第142-144页 |
附4.5 各类电子元件数量汇总 | 第144-145页 |
附录5 试拌试铺传统MA性能检验试验 | 第145-147页 |
附录6 试拌试铺GMA工艺性能检验试验 | 第147-151页 |
附录7 疲劳加速加载试验铺装层材料性能检测结果 | 第151-158页 |
附7.1 传统工艺MA铺装层性能(第一次疲劳试验) | 第151-154页 |
附7.2 GMA工艺铺装体系材料性能(第二次疲劳试验) | 第154-158页 |
附录8 第一次高温试车辙试验铺装层材料性能检测结果 | 第158-166页 |
附录9 第二次高温试车辙试验铺装层材料性能检测结果 | 第166-171页 |
附录10 加速加载高温试验车辙形态图 | 第171-1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3-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