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赤潮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1.1 赤潮的定义及危害 | 第12页 |
1.1.2 赤潮爆发消亡机制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 藻际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藻际细菌与浮游植物的关系 | 第14-15页 |
1.2.2 藻际细菌与浮游植物共生机制研究 | 第15-17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血红哈卡藻藻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动态变化 | 第19-28页 |
2.1 材料 | 第19-20页 |
2.1.1 藻种来源 | 第19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1.3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 | 第20页 |
2.2 方法 | 第20-22页 |
2.2.1 血红哈卡藻在正常培养、缺氮及缺三价铁离子培养下的生长 | 第20页 |
2.2.2 血红哈卡藻藻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动态变化 | 第20-21页 |
2.2.3 荧光原位杂交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2.3.1 血红哈卡藻在正常培养、缺氮及缺三价铁离子培养下的生长 | 第22-23页 |
2.3.2 血红哈卡藻藻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动态变化 | 第23-26页 |
2.3.3 荧光原位杂交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血红哈卡藻的纯化及可培养藻际细菌的分离 | 第28-38页 |
3.1 材料 | 第28-29页 |
3.1.1 培养基配方及相关试剂 | 第28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3.2 方法 | 第29-32页 |
3.2.1 血红哈卡藻对抗生素的耐受性 | 第29页 |
3.2.2 血红哈卡藻的纯化及无菌检验 | 第29-30页 |
3.2.3 血红哈卡藻藻际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30-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3.3.1 血红哈卡藻对抗生素的耐受性 | 第32-33页 |
3.3.2 血红哈卡藻的纯化及无菌检验 | 第33-35页 |
3.3.3 血红哈卡藻藻际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血红哈卡藻可培养藻际细菌的特征 | 第38-45页 |
4.1 材料 | 第38页 |
4.1.1 培养基配方及相关试剂 | 第38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页 |
4.2 方法 | 第38-40页 |
4.2.1 血红哈卡藻藻际细菌生物膜形成 | 第38-39页 |
4.2.2 血红哈卡藻藻际细菌溶藻能力 | 第39页 |
4.2.3 血红哈卡藻藻际细菌产吲哚乙酸能力检测 | 第39页 |
4.2.4 血红哈卡藻藻际细菌抑菌能力检测 | 第39页 |
4.2.5 血红哈卡藻藻际细菌群感信号N-酰化高丝氨酸内酯检测 | 第39-40页 |
4.2.6 血红哈卡藻与其藻际细菌共培养 | 第40页 |
4.3 结果 | 第40-44页 |
4.3.1 血红哈卡藻藻际细菌生物膜形成,吲哚乙酸生产及溶藻能力 | 第40-41页 |
4.3.2 血红哈卡藻藻际细菌抑菌能力及群感信号 N-酰化高丝氨酸内酯检测 | 第41-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血红哈卡藻藻际细菌Labrenziasp.PO1生理生化特征及基因型特征 | 第45-60页 |
5.1 材料 | 第45页 |
5.1.1 培养基配方及相关试剂 | 第45页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页 |
5.2 方法 | 第45-49页 |
5.2.1 血红哈卡藻藻际细菌Labrenziasp.PO1的电镜观察.. | 第45-46页 |
5.2.2 血红哈卡藻藻际细菌Labrenziasp.PO1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46页 |
5.2.3 血红哈卡藻藻际细菌Labrenziasp.PO1的生长曲线. | 第46-47页 |
5.2.4 血红哈卡藻藻际细菌Labrenziasp.PO1的基因型特征 | 第47-49页 |
5.3 结果 | 第49-59页 |
5.3.1 藻际细菌Labrenziasp.PO1的表型和生理特征 | 第49-52页 |
5.3.2 Labrenziasp.PO1的基因型特征 | 第52-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血红哈卡藻与Labrenziasp.PO1的相互作用 | 第60-75页 |
6.1 材料 | 第60-61页 |
6.1.1 培养基配方及相关试剂 | 第60页 |
6.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0-61页 |
6.2 方法 | 第61-66页 |
6.2.1 血红哈卡藻与Labrenziasp.PO1的共培养 | 第61页 |
6.2.2 血红哈卡藻与Labrenziasp.PO1的物理相互作用 | 第61-62页 |
6.2.3 DMSP对Labrenziasp.PO1生长的影响 | 第62页 |
6.2.4 DMSP对 Labrenzia sp. PO1形成生物膜的影响及Labrenzia sp. PO1对其趋化性 | 第62页 |
6.2.5 Labrenziasp.PO1DMSP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扩增 | 第62-64页 |
6.2.6 Labrenziasp.PO1DMSP合成基因Dsyb表达量对不同培养时间的响应 | 第64-66页 |
6.3 结果 | 第66-74页 |
6.3.1 血红哈卡藻与Labrenziasp.PO1的相互作用 | 第66-68页 |
6.3.2 二甲基巯基丙酸DMSP在血红哈卡藻藻菌关系中的功能初步探索 | 第68-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7章 总结 | 第75-77页 |
7.1 主要的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7.2 下一步计划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