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2.1 城市空间结构 | 第12页 |
1.2.2 城市蔓延 | 第12-13页 |
1.2.3 雾霾 | 第13-14页 |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创新 | 第17-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2.1 雾霾污染及关联因素的文献分析 | 第18-19页 |
2.2 城市蔓延相关文献分析 | 第19-21页 |
2.2.1 城市蔓延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城市蔓延测度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京津冀城市蔓延与雾霾测度及现状分析 | 第22-37页 |
3.1 京津冀城市蔓延测度及现状分析 | 第22-29页 |
3.1.1 京津冀城市蔓延度指标构建 | 第22页 |
3.1.2 京津冀城市蔓延总体特征 | 第22-24页 |
3.1.3 京津冀城市蔓延空间分布特征 | 第24-25页 |
3.1.4 京津冀分城市蔓延增长速度分析 | 第25-29页 |
3.2 京津冀雾霾测度及现状分析 | 第29-34页 |
3.2.1 京津冀雾霾数据指标及来源 | 第29-30页 |
3.2.2 京津冀城市雾霾的总体特征 | 第30-31页 |
3.2.3 京津冀城市雾霾空间分布特征 | 第31-33页 |
3.2.4 京津冀分城市雾霾状况分析 | 第33-34页 |
3.3 京津冀城市蔓延与雾霾分析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京津冀雾霾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37-46页 |
4.1 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 | 第37-39页 |
4.1.1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37-38页 |
4.1.2 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38-39页 |
4.1.3 空间权重矩阵选择 | 第39页 |
4.2 京津冀雾霾的空间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 第39-44页 |
4.2.1 全局空间相关性 | 第39-41页 |
4.2.2 局部空间相关性 | 第41-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京津冀城市蔓延与雾霾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 第46-59页 |
5.1 研究假说 | 第46-47页 |
5.2 空间计量模型及选择 | 第47-50页 |
5.2.1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 第47-48页 |
5.2.2 本文采用的模型 | 第48-49页 |
5.2.3 模型的检验与选择 | 第49-50页 |
5.3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 第50-52页 |
5.3.1 城市雾霾 | 第50页 |
5.3.2 城市蔓延指数 | 第50页 |
5.3.3 其他变量及来源 | 第50-51页 |
5.3.4 简要统计描述 | 第51-52页 |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2-58页 |
5.4.1 模型估计结果 | 第52-56页 |
5.4.2 稳健性检验 | 第56-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9-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0-62页 |
6.2.1 建立京津冀城市间雾霾污染联合治理机制 | 第60页 |
6.2.2 避免城市“摊大饼”似的无序蔓延 | 第60页 |
6.2.3 合理调控大城市人口,完善公共交通 | 第60-61页 |
6.2.4 完善产业配套,促进大城市形成合理的多中心结构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