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11-20页 |
(一) 论文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 第12-17页 |
1. 云南方言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2. 语言接触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3. 云南地方文献中语言材料的梳理研究 | 第15-17页 |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说明 | 第17-19页 |
1. 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2. 相关说明 | 第18-19页 |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 文献学学科研究法 | 第19页 |
2. 一般研究法 | 第19页 |
3. 创新点 | 第19-20页 |
二、方志中所见滇南方言片区各方言点汉语和民族语言明清以来的使用情况 | 第20-113页 |
(一) 石屏方言点 | 第23-28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23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23-24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24-26页 |
4. 小结 | 第26-28页 |
(二)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方言点 | 第28-34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28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28-29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29-33页 |
4. 小结 | 第33-34页 |
(三) 建水方言点 | 第34-38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34-35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35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35-37页 |
4. 小结 | 第37-38页 |
(四) 弥勒方言点 | 第38-42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38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38-39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39-41页 |
4. 小结 | 第41-42页 |
(五) 泸西方言点 | 第42-45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42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42-43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43-44页 |
4. 小结 | 第44-45页 |
(六) 丘北方言点 | 第45-49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45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45-46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46-48页 |
4. 小结 | 第48-49页 |
(七) 红河方言点 | 第49-52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49页 |
2.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49-50页 |
3. 小结 | 第50-52页 |
(八) 元阳方言点 | 第52-57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52页 |
2.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52-56页 |
3. 小结 | 第56-57页 |
(九) 蒙自方言点 | 第57-62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57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57-58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58-61页 |
4. 小结 | 第61-62页 |
(十) 河口瑶族自治县方言点 | 第62-68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62-63页 |
2.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63-67页 |
3. 小结 | 第67-68页 |
(十一) 马关方言点 | 第68-73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68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68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68-72页 |
4. 小结 | 第72-73页 |
(十二) 西畴方言点 | 第73-77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73-74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74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74-76页 |
4. 小结 | 第76-77页 |
(十三) 广南方言点 | 第77-82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77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77-78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78-81页 |
4. 小结 | 第81-82页 |
(十四) 富宁方言点 | 第82-87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82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82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82-85页 |
4. 小结 | 第85-87页 |
(十五) 麻栗坡方言点 | 第87-91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87页 |
2. 地方志修纂情况 | 第87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87-90页 |
4. 小结 | 第90-91页 |
(十六) 个旧方言点 | 第91-95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91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91-92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92-93页 |
4. 小结 | 第93-95页 |
(十七) 屏边苗族自治县方言点 | 第95-98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95页 |
2.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95-97页 |
3. 小结 | 第97-98页 |
(十八) 砚山方言点 | 第98-101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98页 |
2.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98-100页 |
3. 小结 | 第100-101页 |
(十九) 开远方言点 | 第101-104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101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101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101-103页 |
4. 小结 | 第103-104页 |
(二十) 文山方言点 | 第104-107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104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104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104-105页 |
4. 小结 | 第105-107页 |
(二十一)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方言点 | 第107-110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107页 |
2. 地方志修纂概况 | 第107-108页 |
3.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108-109页 |
4. 小结 | 第109-110页 |
(二十二) 绿春方言点 | 第110-113页 |
1. 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第110页 |
2. 方志中所见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110-112页 |
3. 小结 | 第112-113页 |
三、方志中所见滇南方言区民汉语言分布格局的形成 | 第113-140页 |
(一) 方志中所见滇南方言形成的因素 | 第114-130页 |
1. 汉语的传入 | 第114-124页 |
2. 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 | 第124-130页 |
(二) 滇南方言区各方言点语言分布格局形成过程的不平衡 | 第130-140页 |
1. 少数民族语言始终广泛使用,受汉语影响较小 | 第130-131页 |
2. 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双语兼用 | 第131-135页 |
3. 汉语作为共同语,占绝对优势,少数民族语言只在特定场合使用 | 第135-140页 |
总结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6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