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一、微公益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理论解读 | 第22-29页 |
(一)微公益的概念界定、特征及理念 | 第22-27页 |
1. 微公益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 微公益的特征 | 第24-26页 |
3. 微公益的理念 | 第26-27页 |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解析 | 第27-29页 |
1. 责任意识 | 第27-28页 |
2. 社会责任意识 | 第28页 |
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 第28-29页 |
二、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分析 | 第29-35页 |
(一)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成效 | 第29-31页 |
1. 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趋势 | 第30-31页 |
2. 高校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积极举措 | 第31页 |
(二)高校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31-35页 |
1. 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令人堪忧 | 第32-33页 |
2.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 第33页 |
3. 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教学创新乏力 | 第33-34页 |
4.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缺乏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助力 | 第34页 |
5.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整合力不强 | 第34-35页 |
三、微公益是高校解决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短板的有效实践平台 | 第35-42页 |
(一)微公益的特征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高度契合,易于实施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 第36-38页 |
1. 微公益的简单易行、微投入契合了大学生碎片化时间多、微收入特点 | 第36-37页 |
2. 微公益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契合了大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 | 第37页 |
3. 微公益丰富的线上活动契合了大学生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网络技能优的特点 | 第37-38页 |
(二)微公益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实践平台 | 第38-39页 |
1. 微公益丰富了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实践教育途径 | 第38-39页 |
2. 微公益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载体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显性教育 | 第39页 |
(三)微公益有利于切实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 第39-42页 |
1. 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 | 第40-41页 |
2. 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奉献信念 | 第41页 |
3.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 | 第41-42页 |
四、高校利用微公益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策略思考 | 第42-49页 |
(一)积极倡导微公益理念,内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 | 第42-43页 |
1. 将微公益理念融入高校社会责任教育之中 | 第42-43页 |
2. 形成校社联动的微公益理念教育,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 | 第43页 |
(二)大力营造微公益氛围,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体验 | 第43-45页 |
1. 营造充满微公益精神的校园文化,激发社会责任情感 | 第43-44页 |
2. 树立微榜样,激发大学生“微”力量 | 第44-45页 |
(三)努力促进微公益常态常新,帮助学生主动践行社会责任 | 第45-49页 |
1. 发挥学生处、团委等的组织协调作用,促进微公益常态化 | 第46页 |
2. 整合各种有益网络资源,积极搭建网络微公益平台 | 第46-47页 |
3. 打造丰富多彩、点面结合的微公益活动,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 | 第47-48页 |
4. 加强与家庭、社会公益组织的联动,促进大学生外化社会责任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