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Ⅲ族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

介孔γ-Al2O3载体的制备及其在柴油加氢脱硫中的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氧化铝概述第10-13页
        1.2.1 氧化铝第10-11页
        1.2.2 氢氧化铝第11-12页
        1.2.3 氧化铝的孔结构第12页
        1.2.4 介孔材料第12-13页
    1.3 介孔氧化铝合成现状第13-17页
        1.3.1 溶胶-凝胶法第14页
        1.3.2 蒸发诱导自组装法第14-15页
        1.3.3 改进的溶胶-凝胶法第15页
        1.3.4 双水解法第15-16页
        1.3.5 水热合成法第16页
        1.3.6 沉淀法第16-17页
        1.3.7 微乳液法第17页
        1.3.8 硬模板法第17页
    1.4 介孔氧化铝应用第17-18页
        1.4.1 催化剂载体方面的应用第18页
        1.4.2 吸附与分离方面的应用第18页
        1.4.3 纳米组装方面的应用第18页
    1.5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第18-20页
        1.5.1 国外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第18-19页
        1.5.2 国内柴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第19-20页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第20-2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2-30页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第22-23页
    2.2 实验方案及步骤第23-27页
        2.2.1 阴阳离子双水解法制备介孔γ-Al_2O_3第23-24页
        2.2.2 纤维状超大介孔孔容γ-Al_2O_3 的制备方法第24-25页
        2.2.3 制备加氢脱硫催化剂第25页
        2.2.4 加氢脱硫催化剂反应评价第25-27页
    2.3 介孔γ-Al_2O_3 的表征方法第27-30页
        2.3.1 物相分析第27页
        2.3.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表征第27-28页
        2.3.3 铝原子配位情况分析第28-29页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29页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29页
        2.3.6 热重分析(TG)第29-30页
第三章 共聚物导向的湿凝胶自组装法制备大孔容高比表面积介孔γ-Al_2O_3第30-43页
    3.1 沉淀pH值对介孔γ-Al_2O_3 结构的影响第31-35页
    3.2 反应温度对介孔γ-Al_2O_3 结构的影响第35-37页
    3.3 反应水量对介孔γ-Al_2O_3 结构的影响第37-38页
    3.4 P123 用量对介孔γ-Al_2O_3 结构的影响第38-40页
    3.5 微观结构第40-41页
    3.6 热重分析第41-42页
    3.7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纤维状超大介孔孔容γ-Al_2O_3 的合成第43-62页
    4.1 不加表面活性剂制备介孔γ-Al_2O_3第43-46页
    4.2 沉淀pH值对介孔γ-Al_2O_3 结构的影响第46-48页
    4.3 孔容大于2.0 cm3/g介孔γ-Al_2O_3 的制备方法第48-51页
    4.4 P123 的用量对介孔γ-Al_2O_3 结构的影响第51-54页
    4.5 干燥温度对介孔γ-Al_2O_3 结构的影响第54-56页
    4.6 焙烧温度对介孔γ-Al_2O_3 结构的影响第56-58页
    4.7 纤维状高比表面积超大介孔孔容γ-Al_2O_3 的微观结构第58-59页
    4.8 表面活性剂种类对介孔γ-Al_2O_3 结构的影响第59-60页
    4.9 杂质离子对介孔γ-Al_2O_3 结构的影响第60-61页
    4.10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加氢脱硫反应第62-65页
    5.1 反应路径第62-63页
    5.2 加氢脱硫性能第63-64页
    5.3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六章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子液体烷基化旋流反应器内混合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城市油气管道爆燃事故风险演化及应急决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