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8页 |
1.1.1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1.2 柴东地区盆山演化研究 | 第14-18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2.1 选题依据与科学问题 | 第18-19页 |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3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性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30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1页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第21-25页 |
2.2.1 吕梁期 | 第22页 |
2.2.2 晋宁期 | 第22页 |
2.2.3 加里东期 | 第22-23页 |
2.2.4 海西-印支期 | 第23页 |
2.2.5 燕山期 | 第23页 |
2.2.6 喜马拉雅期 | 第23-25页 |
2.3 柴北缘新生代地层格架 | 第25-30页 |
第三章 柴北缘东段沉积特征 | 第30-66页 |
3.1 沉积特征 | 第33-38页 |
3.1.1 冲积扇体系 | 第33-35页 |
3.1.2 河流体系 | 第35-36页 |
3.1.3 三角洲体系 | 第36-38页 |
3.1.4 湖泊体系 | 第38页 |
3.2 沉积充填序列 | 第38-55页 |
3.2.1 路乐河 | 第38-41页 |
3.2.2 结绿素 | 第41-42页 |
3.2.3 怀头他拉 | 第42-49页 |
3.2.4 欧龙布鲁克山北 | 第49-53页 |
3.2.5 欧南凹陷 | 第53-54页 |
3.2.6 埃姆尼克山南 | 第54-55页 |
3.3 柴北缘东段沉积演化 | 第55-65页 |
3.3.1 柴北缘东段沉积对比 | 第56-61页 |
3.3.2 柴北缘东段沉积演化过程 | 第61-65页 |
3.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沉积物源分析 | 第66-97页 |
4.1 古水流分析和砾石成分统计 | 第66-67页 |
4.2 碎屑成分统计分析 | 第67-77页 |
4.2.1 砂岩碎屑组分类型 | 第67-72页 |
4.2.2 砂岩碎屑组分三角投图 | 第72-74页 |
4.2.3 砂岩碎屑组分柱状图 | 第74-76页 |
4.2.4 砂岩碎屑组分揭示的物源变化 | 第76-77页 |
4.3 重矿物分析 | 第77-94页 |
4.3.1 重矿物类型及含量 | 第78-82页 |
4.3.2 重矿物组合 | 第82-85页 |
4.3.3 重矿物垂向变化 | 第85-90页 |
4.3.4 重矿物平面分布特征 | 第90-94页 |
4.4 区域物源变化 | 第94-96页 |
4.4.1 路乐河地区物源变化 | 第94-96页 |
4.4.2 怀头他拉地区物源变化 | 第96页 |
4.5 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 第97-105页 |
5.1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方法 | 第97-98页 |
5.2 锆石U-Pb实验结果 | 第98-103页 |
5.2.1 锆石形貌特征 | 第98-99页 |
5.2.2 锆石Th/U比值及稀土元素特征 | 第99-101页 |
5.2.3 锆石年龄分布 | 第101-103页 |
5.3 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 第103-104页 |
5.4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柴北缘隆升剥露事件的沉积响应 | 第105-115页 |
6.1 柴北缘东段构造隆升过程及区域响应 | 第105-111页 |
6.1.1 古新世-始新世的造山活动和构造隆升 | 第105-106页 |
6.1.2 中-上新世的造山活动和构造隆升 | 第106-111页 |
6.2 柴北缘隆升事件对高原隆升的启示 | 第111-115页 |
结论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5页 |
附录 | 第135-144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