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30页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的目的第11-12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26页
        1.2.1 中国梦研究第13-19页
        1.2.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第19-25页
        1.2.3 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两者关系研究第25-26页
        1.2.4 小结与展望第26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6-27页
        1.3.1 研究思路第26-27页
        1.3.2 研究方法第27页
    1.4 可能的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7-30页
        1.4.1 可能的创新点第27-28页
        1.4.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8-30页
2 基于中国梦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第30-43页
    2.1 中国梦的理论内涵第30-37页
        2.1.1 中国梦的历史演变第30-32页
        2.1.2 中国梦的科学认知第32-35页
        2.1.3 国家梦与个人梦的关系审视第35-37页
    2.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学理探究第37-43页
        2.2.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依据第37-40页
        2.2.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诉求第40-41页
        2.2.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实价值第41-43页
3 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分析框架第43-60页
    3.1 中国梦知行体系的理论构想第43-46页
        3.1.1 中国梦知行体系的结构要素第43-45页
        3.1.2 中国梦知行体系的结构模型第45-46页
    3.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构想第46-53页
        3.2.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结构要素第46-51页
        3.2.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结构模型第51-53页
    3.3 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关系建构第53-60页
        3.3.1 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共性第53-55页
        3.3.2 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差异性第55-58页
        3.3.3 中国梦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结构模型第58-60页
4 基于中国梦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量表的构建与评价第60-74页
    4.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量表构建依据第60-62页
        4.1.1 理论依据一: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理论第60-61页
        4.1.2 理论依据二:心理学认知发展过程理论第61-62页
    4.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量表的结构与评价第62-65页
        4.2.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量表的结构与维度第62-63页
        4.2.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第63-65页
    4.3 大学生中国梦知行问卷的结构与评价第65-68页
        4.3.1 中国梦知行问卷的结构与维度第65-66页
        4.3.2 中国梦知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第66-68页
    4.4 基于中国梦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理论构建的检验过程第68-74页
        4.4.1 研究对象与工具第68-73页
        4.4.2 问卷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第73-74页
5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中国梦知行的结构验证第74-120页
    5.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成因素分析第74-79页
        5.1.1 一阶因子探索性因素分析第74-77页
        5.1.2 二阶因子探索性因素分析第77-79页
    5.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结构的模型验证第79-93页
        5.2.1 五个可能模型第80-85页
        5.2.2 可能模型的验证结果第85-88页
        5.2.3 产生模型第88-93页
    5.3 大学生中国梦知行的构成因素分析第93-97页
        5.3.1 一阶因子探索性因素分析第93-95页
        5.3.2 二阶因子探索性因素分析第95-97页
    5.4 大学生中国梦知行结构的模型验证第97-107页
        5.4.1 五个可能模型第97-101页
        5.4.2 可能模型的验证结果第101-102页
        5.4.3 产生模型第102-107页
    5.5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中国梦知行体系的整合模型与验证第107-120页
        5.5.1 相关分析第107-108页
        5.5.2 预设整合模型第108-110页
        5.5.3 预设整合模型的验证结果第110-113页
        5.5.4 整合模型第113-120页
6 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特征与问题解析第120-148页
    6.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中国梦知行的特征第120-142页
        6.1.1 描述性分析第120-125页
        6.1.2 相关性分析第125-126页
        6.1.3 差异性分析第126-142页
    6.2 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解析第142-145页
        6.2.1 总体状况归结第142-143页
        6.2.2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43-145页
    6.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反思第145-148页
        6.3.1 家庭教育缺失和监管不当,个人责任观念不强第145页
        6.3.2 学校德育建设存在形式主义,教育方式多样化不足第145-146页
        6.3.3 社会环境受西方错误思潮影响,理想信念不坚定第146-147页
        6.3.4 国家责任教育体系不完善,责任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第147-148页
7 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现路径第148-168页
    7.1 思想保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指引第148-155页
        7.1.1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价值第148-151页
        7.1.2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战略重点第151-153页
        7.1.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第153-155页
    7.2 关键环节:以中国梦的实现为价值归宿第155-161页
        7.2.1 厘清中国梦整合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第155-157页
        7.2.2 坚持中国梦整合价值观的根本原则第157-159页
        7.2.3 完善中国梦整合价值观的保障机制第159-161页
    7.3 有效途径:以社会责任感教育三环节为重要纽带第161-168页
        7.3.1 优化“感知阶段”教育环境和监督机制第161-163页
        7.3.2 丰富“内化阶段”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第163-165页
        7.3.3 创新“外化阶段”教育实践和教育评估第165-168页
8 结语第168-170页
致谢第170-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80页
附录:A第180-183页
附录:B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油焦基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下一篇: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小区绿地规划设计优化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