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写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 土壤中PAHs的来源、危害及污染现状 | 第14-16页 |
1.1 土壤中PAHs的来源及危害 | 第14-15页 |
1.2 我国土壤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 | 第15-16页 |
2 PAHs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 | 第16-20页 |
2.1 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 第16-17页 |
2.2 影响植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因素 | 第17-19页 |
2.3 PAHs进入植物体的途径及分布 | 第19-20页 |
3 植物激素在污染修复中的研究 | 第20-22页 |
3.1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3.2 植物激素对植物吸收积累污染物的研究 | 第21-22页 |
4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吲哚乙酸对黑麦草吸收积累荧蒽的影响 | 第24-40页 |
1 引言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1 化学试剂和植物材料 | 第25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2.3 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7-36页 |
3.1 不同吲哚乙酸浓度对黑麦草吸收荧蒽的影响 | 第27-30页 |
3.2 不同吲哚乙酸浓度对黑麦草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 不同吲哚乙酸浓度对黑麦草可溶性蛋白含量和酶活性影响 | 第31-35页 |
3.4 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38页 |
5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吲哚乙酸对不同生长素敏感型拟南芥吸收积累荧蒽的影响 | 第40-58页 |
1 引言 | 第4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2.1 化学试剂和植物材料 | 第40-41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2.2.1 拟南芥种子的扩繁 | 第41-42页 |
2.2.2 不同吲哚乙酸浓度对荧蒽的吸收积累试验 | 第42页 |
2.2.3 不同N-(1-萘基)氨甲酰苯甲酸浓度对荧蒽的吸收积累试验 | 第42页 |
2.3 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2.3.1 植物生物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2.3.2 植物样品中荧蒽的分析 | 第43页 |
2.3.3 植物体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第43页 |
2.3.4 植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43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3 结果分析 | 第43-54页 |
3.1 不同吲哚乙酸浓度对拟南芥吸收荧蒽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 不同吲哚乙酸浓度对拟南芥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 不同吲哚乙酸浓度对拟南芥可溶性蛋白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50页 |
3.4 不同吲哚乙酸浓度对拟南芥各指标的冗余分析 | 第50页 |
3.5 N-(1-萘基)氨甲酰苯甲酸对拟南芥吸收积累荧蒽的影响 | 第50-54页 |
4 讨论 | 第54-55页 |
5 小结 | 第55-58页 |
第四章 吲哚乙酸对不同生长素敏感型拟南芥吸收积累及转运荧蒽的影响 | 第58-72页 |
1 引言 | 第5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2.1 化学试剂和植物材料 | 第58-59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59页 |
2.3 测定方法 | 第59页 |
2.3.1 植物生物量的测定 | 第59页 |
2.3.2 植物体样品中荧蒽的分析 | 第59页 |
2.3.4 植物体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第59页 |
2.3.4 植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59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59-60页 |
3 结果分析 | 第60-69页 |
3.1 不同吲哚乙酸浓度对拟南芥吸收荧蒽的影响 | 第60-62页 |
3.2 不同吲哚乙酸浓度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 | 第62-64页 |
3.3 不同吲哚乙酸浓度对拟南芥可溶性蛋白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 第64-67页 |
3.4 相关性分析 | 第67-69页 |
4 讨论 | 第69-71页 |
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1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2 创新点 | 第73页 |
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