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载体及助剂对负载贵金属催化剂活性调控:计算及实验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8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负载金属催化剂概述第16-17页
    1.3 负载金属催化剂在化工及能源中的研究第17-22页
        1.3.1 负载金属催化剂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第17-18页
        1.3.2 负载钯催化剂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第18-22页
    1.4 负载金属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第22-32页
        1.4.1 金属活性组分因素第22-25页
        1.4.2 载体因素第25-28页
        1.4.3 金属-载体之间相互作用第28-32页
    1.5 密度泛函理论在多相催化中的研究第32-37页
        1.5.1 密度泛函理论在表面催化反应机理的应用第33-35页
        1.5.2 催化剂设计原理第35页
        1.5.3 通过催化活性“描述符”寻找新型催化剂第35-37页
    1.6 本论文的选题和构想第37-38页
第二章 计算与实验部分第38-46页
    2.1 密度泛函理论基础第38-41页
        2.1.1 Hohenberg-Kohn定理第38-39页
        2.1.2 Kohn-Sham方程第39-40页
        2.1.3 交互相关泛函第40-41页
    2.2 软件包简介第41-42页
        2.2.1 VASP简介第41页
        2.2.2 DACAPO 简介第41-42页
    2.3 主要化学试剂与材料第42-43页
    2.4 实验室常用小型仪器第43页
    2.5 催化剂表征方法及仪器装置第43-46页
        2.5.1 X射线衍射(XRD)第44页
        2.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44页
        2.5.3 透射电镜(TEM)第44页
        2.5.4 扫描电镜(SEM)第44-45页
        2.5.5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第45页
        2.5.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第45页
        2.5.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45-46页
第三章 不同环境下Pt/TiO_2催化CO氧化反应理论研究第46-63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2 计算方法第47-48页
    3.3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48-52页
        3.3.1 Pt团簇模型的优化第48-51页
        3.3.2 TiO_2负载Pt团簇模型的建立第51-52页
    3.4 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模型表面上的吸附第52-59页
        3.4.1 CO在 Pt_(14)/TiO_2上的吸附第52-55页
        3.4.2 Pt_(14)/TiO_2表面自由能随CO化学势变化关系第55-57页
        3.4.3 On在不同CO覆盖的Pt_(14)/TiO_2上的吸附第57-59页
    3.5 不同CO覆盖度下CO氧化的过渡态第59-61页
        3.5.1 低CO覆盖度下CO的氧化机理第59-60页
        3.5.2 高CO覆盖度下CO的氧化机理第60-61页
    3.6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碱金属促进Pd/TiO_2催化苯酚加氢制环己酮第63-83页
    4.1 引言第63-65页
    4.2 实验与计算部分第65-66页
        4.2.1 催化剂制备第65页
        4.2.2 催化剂评价第65-66页
        4.2.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第66页
    4.3 Pd/TiO_2催化剂的结构分析第66-72页
        4.3.1 Pd纳米颗粒的分布及尺寸第66-68页
        4.3.2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68-69页
        4.3.3 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XPS)第69-71页
        4.3.4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第71-72页
    4.4 Pd/TiO_2催化剂催化苯酚加氢性能研究第72-77页
        4.4.1 不同条件下催化苯酚加氢性能评价第72-74页
        4.4.2 含与不含碱金属催化剂催化苯酚加氢动力学第74-75页
        4.4.3 催化循环及影响因素考察第75-77页
    4.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催化机理研究第77-81页
        4.5.1 碱金属的引入对Pd(111)表面电子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第77-79页
        4.5.2 含与不含碱金属Pd(111)表面苯酚加氢反应路径计算第79-81页
        4.5.3 含与不含碱金属Pd(111)表面苯酚加氢反应机理第81页
    4.6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含纳米孔石墨烯载体对负载贵金属催化剂的调控第83-101页
    5.1 引言第83-84页
    5.2 计算方法第84-85页
    5.3 含纳米孔石墨烯负载金属团簇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考察第85-89页
    5.4 石墨烯纳米孔对金属团簇电子结构的调控第89-95页
        5.4.1 态密度图分析第89-91页
        5.4.2 差分电荷密度及Bader电荷分析第91-93页
        5.4.3 固定纳米孔尺寸考察其对更大金属团簇电子结构的影响第93-95页
    5.5 反应物及中间物系在催化模型上的吸附第95-98页
        5.5.1 CO在催化模型上的吸附第95-97页
        5.5.2 O_2在催化模型上的吸附第97-98页
        5.5.3 吸附能与d带中心关系比较第98页
    5.6 CO氧化活化能的计算第98-100页
    5.7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六章 SiO_2载体促进Pd基催化剂ORR性能探索研究第101-114页
    6.1 引言第101-103页
    6.2 实验与计算部分第103-104页
        6.2.1 催化剂制备第103页
        6.2.2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103-104页
    6.3 SiO_2与C二元载体负载Pd催化剂性能探索第104-109页
        6.3.1 催化剂表征第104-107页
        6.3.2 ORR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第107-109页
    6.4 SiO_2直接负载Pd催化剂体系催化性能评价第109-112页
        6.4.1 ORR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第109-111页
        6.4.2 电子结构分析第111-112页
    6.5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4-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48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8-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ALDI-TOF MS/MS技术平台的头孢菌素中致敏性高分子杂质分析系统建立和头孢他美酯杂质谱研究
下一篇:基于十字交叉结构噻吩类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电化学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