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缘起与意义 | 第6-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6-7页 |
二、研究缘起 | 第7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8-12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 第8-10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 第10-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 第15-27页 |
第一节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界定 | 第15-20页 |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 | 第15-16页 |
二、社会治理 | 第16-17页 |
三、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 第17-20页 |
第二节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一、公民—社会理论 | 第20-21页 |
二、协作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分析 | 第22-27页 |
一、北京:三级服务体系 | 第23页 |
二、上海静安区:“1+5+X”管理模式 | 第23-24页 |
三、宁波海曙区:“三三三”工作模式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证研究:以凯益荟为例 | 第27-44页 |
第一节 凯益荟整体性分析 | 第27-34页 |
一、凯益荟产生背景与概况 | 第27页 |
二、凯益荟角色与功能定位 | 第27-32页 |
三、凯益荟发展历程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凯益荟运行机制分析 | 第34-41页 |
一、准入机制 | 第35-36页 |
二、孵化机制 | 第36-39页 |
三、评估机制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凯益荟工作成效 | 第41-44页 |
一、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 | 第41-42页 |
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 第42页 |
三、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凯益荟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44-49页 |
第一节 凯益荟参与社会治理主体能力较弱 | 第45-46页 |
一、行政主导,缺乏自主性 | 第45页 |
二、资源依赖,“自我造血”能力低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凯益荟参与社会治理成效不明显 | 第46-47页 |
一、参与治理方式不均衡 | 第46页 |
二、治理范围有待拓展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凯益荟参与社会治理外部监督缺位 | 第47-49页 |
一、监督体系不健全 | 第47-48页 |
二、社会参与度度较低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对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成效增益的建议 | 第49-54页 |
第一节 拓展多元资金来源,提升资源获取能力 | 第49-50页 |
一、开辟资金来源渠道 | 第49-50页 |
二、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 第50页 |
第二节 健全制度体系,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 第50-51页 |
一、健全制度体系 | 第50-51页 |
二、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 第51页 |
第三节 规范绩效机制,优化评估体系 | 第51-52页 |
一、规范绩效机制 | 第51-52页 |
二、优化评估体系 | 第52页 |
第四节 联动社会主体,建立动态监督机制 | 第52-54页 |
一、发动社会力量,鼓励公众参与 | 第52-53页 |
二、发挥监管职能,建立动态监督机制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一、专著类 | 第55页 |
二、中文期刊论文 | 第55-56页 |
三、外文期刊 | 第56-57页 |
四、政策文件 | 第57页 |
五、电子文献及其他 | 第57-58页 |
附录一: 相关方调研提纲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