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困境及缓解对策--以湖北省随州市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一、选题依据第10-12页
        (一) 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2-14页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4-17页
        (三)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7-18页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第18-19页
        (一) 研究目的第18页
        (二) 研究方法第18-19页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第19-20页
        (一) 创新之处第19页
        (二) 不足之处第19-20页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第20-27页
    一、基本概念第20-25页
        (一) 高龄农民工第20-24页
            1、定义第20页
            2、特征第20-24页
        (二) 养老第24-25页
            1、“养”的行为客体第24页
            2、“养”的行为主体与方式第24-25页
    二、相关理论第25-27页
        (一) 脆弱性理论第25页
        (二) 积极老龄化第25-27页
第三章 高龄农民工养老困境的现状第27-36页
    一、留城养老难立足第27-32页
        (一) 健康状况堪忧,养老支付风险高第27-29页
        (二) 自我储蓄艰难,老有所为难实践第29-31页
        (三) 社会保障水平有限,养老保障需求难满足第31-32页
    二、返乡养老难归依第32-36页
        (一) 土地经营收益低,养老储蓄难保障第32-34页
        (二) 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难照料第34-35页
        (三)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完善,养老服务需求难满足第35-36页
第四章 高龄农民工养老困境产生的原因第36-47页
    一、高龄农民工自身的脆弱性第36-38页
        (一) 年龄大、文化低、技能差第36-37页
        (二) 长期体力劳动,生理机能衰退第37页
        (三) 养老规划意识和维权意识薄弱,消费意识具有盲目性第37-38页
    二、高龄农民工家庭保障功能不断削弱第38-40页
        (一) 传统孝文化衰落,养老尊老道德下滑第39页
        (二) 子女赡养能力不足,无力提供反哺第39-40页
    三、高龄农民工养老的保障政策与机制存在弊端第40-43页
        (一) 基本养老保险政策面临历史遗留和现实困境第40-42页
            1、政策推行和落实的时间较晚,影响及时参保和资金积累第40-41页
            2、政策之间衔接不及时,影响了高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续缴第41页
            3、政策设计存在局限,未考虑高龄农民工的实际状况第41-42页
        (二) 具有保障功能的土地流转机制不畅第42-43页
            1、流转程序缺乏指导性细则,导致流转行为的不规范第42页
            2、流转的配套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和平台建设滞后第42页
            3、土地流转的激励性政策不足第42-43页
    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制度建设和机制运行存在弊端第43-44页
        (一) 标准化制度建设不完善第43页
        (二) 管理机构发挥职能较弱第43-44页
        (三) 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第44页
    五、高龄农民工面临变动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增加了养老的脆弱性第44-47页
        (一) 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低端行业的革新危机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第44-45页
        (二)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危机导致返乡孤寂第45-47页
第五章 高龄农民工养老困境的缓解对策第47-59页
    一、完善高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第47-51页
        (一) 改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47-49页
            1、分类分层的全覆盖式纳入机制第47-48页
            2、灵活化的转移衔接通道第48页
            3、弹性化的缴费方式第48-49页
        (二) 增加适合高龄农民工的商业保险项目第49-50页
        (三) 设立高龄农民工专项救助基金第50-51页
            1、原则宗旨第50页
            2、项目分类第50页
            3、筹资渠道第50-51页
            4、运营机制第51页
    二、实施就业帮扶,促进高龄农民工充分就业第51-53页
        (一) 加大就业技能和法律维权知识的培训第51-52页
        (二)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县域经济,扩宽留城就业之道第52页
        (三) 依托政策优惠,开辟返乡创业之道第52-53页
    三、释放土地红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经营第53-54页
        (一) 建立健全流转机制,加强流转管理与服务第53页
        (二) 培育多元涉农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经营第53-54页
        (三) 发掘特色农业产业,走特色经营发展道路第54页
    四、加快农村社会化养老服体系建设第54-57页
        (一) 加强政策统筹规划,落实扶持优惠政策第54-55页
        (二) 创新运营体制,探索养老新模式第55-56页
        (三) 加强管理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第56页
        (四) 完善文体建设,加强精神赡养第56-57页
    五、引导社会加大对高龄农民工的关怀与帮助第57-59页
        (一) 工会组织要加大帮扶力度,维护高龄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第57页
        (二) 企业要加大对高龄农民工的关怀力度,积极履行社保缴纳义务第57-58页
        (三) 新闻媒体要引导对高龄农民工生存动态的追踪和关注第58页
        (四) 高龄农民工子女要积极履行赡养义务第58-59页
第六章 总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附录: 高龄农民工调查问卷第62-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下一篇:存款竞争对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