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创新 | 第12-13页 |
1.3.2 研究不足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2.1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绩效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1.1 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14-15页 |
2.1.2 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 第15-16页 |
2.2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选择的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2.1 基于传统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视角的研究综述 | 第17页 |
2.2.2 基于行业和国家层面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2.3 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的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3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0-23页 |
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现状分析 | 第23-37页 |
3.1 进入方式规模特征 | 第23-28页 |
3.2 进入方式行业特征 | 第28-34页 |
3.3 进入方式区位特征 | 第34-37页 |
4 不同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比较优势分析 | 第37-42页 |
4.1 跨国并购进入方式优势分析 | 第37-40页 |
4.1.1 协同效应 | 第37-38页 |
4.1.2 速度因素 | 第38页 |
4.1.3 竞争因素 | 第38-39页 |
4.1.4 资产因素 | 第39页 |
4.1.5 成本因素 | 第39-40页 |
4.2 绿地新建进入方式的优势分析 | 第40-42页 |
4.2.1 市场因素 | 第40页 |
4.2.2 制度因素 | 第40-41页 |
4.2.3 融资约束 | 第41页 |
4.2.4 文化距离 | 第41-42页 |
5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42-49页 |
5.1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选择 | 第42-44页 |
5.1.1 企业微观特征与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选择 | 第42-43页 |
5.1.2 东道国宏观环境与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选择 | 第43-44页 |
5.2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与企业绩效 | 第44-45页 |
5.3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影响企业绩效传导机制 | 第45-49页 |
5.3.1 控制程度 | 第45-46页 |
5.3.2 规模经济 | 第46页 |
5.3.3 时间效应 | 第46-47页 |
5.3.4 资本密集度 | 第47页 |
5.3.5 研发机制 | 第47-49页 |
6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49-65页 |
6.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第49-50页 |
6.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选择实证分析 | 第50-56页 |
6.2.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50-52页 |
6.2.2 模型设定 | 第52页 |
6.2.3 统计性描述 | 第52-53页 |
6.2.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6.3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56-61页 |
6.3.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56-58页 |
6.3.2 模型设定 | 第58页 |
6.3.3 统计性描述 | 第58-59页 |
6.3.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6.4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实证分析 | 第61-65页 |
6.4.1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61页 |
6.4.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7 结论及建议 | 第65-68页 |
7.1 结论 | 第65-66页 |
7.2 建议 | 第66-68页 |
附录A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