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0页 |
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 第12-18页 |
1.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 | 第13-15页 |
1.1.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分类 | 第15-16页 |
1.1.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结构 | 第16-17页 |
1.1.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 | 第17页 |
1.1.5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 纳米材料 | 第18-21页 |
1.2.1 纳米材料简介 | 第18-19页 |
1.2.2 纳米材料的分类 | 第19页 |
1.2.3 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9-21页 |
1.3 稀土配合物 | 第21-24页 |
1.3.1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效应 | 第22-23页 |
1.3.2 稀土配合物的应用 | 第23-24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40页 |
第二章 MOFs纳米复合材料在实际水样和活细胞中对Cu~(2+)的检测 | 第40-59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41-42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42-44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5页 |
2.3.1 nanoprobe1的合成与表征 | 第44-48页 |
2.3.2 nanoprobe1对Cu~(2+)的荧光检测 | 第48-51页 |
2.3.3 nanoprobe1对Cu~(2+)的选择性 | 第51-52页 |
2.3.4 nanoprobe1检测Cu~(2+)的机理 | 第52-53页 |
2.3.5 nanoprobe1对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3-54页 |
2.3.6 细胞毒性和荧光共聚焦 | 第54-55页 |
2.4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第三章 二维MOFs复合材料在实际样品中对Hg~(2+)的检测及试纸化的应用 | 第59-72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60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60-61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68页 |
3.3.1 Au/H-MOF-5的合成与表征 | 第61-63页 |
3.3.2 Au/H-MOF-5的稳定性测试 | 第63页 |
3.3.3 Au/H-MOF-5对Hg~(2+)的选择性 | 第63-64页 |
3.3.4 Au/H-MOF-5对Hg~(2+)的竞争实验 | 第64页 |
3.3.5 不同材料对Hg~(2+)响应的对比 | 第64-65页 |
3.3.6 探究加入不同的底物时吸光度的变化 | 第65-66页 |
3.3.7 实验条件优化 | 第66页 |
3.3.8 Au/H-MOF-5对Hg~(2+)的检测 | 第66-67页 |
3.3.9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67页 |
3.3.10 Au/H-MOF-5制备成试纸的应用 | 第67-68页 |
3.4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第四章 Zn-MOF-1材料对对硝基苯酚的检测 | 第72-84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2-74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72-73页 |
4.2.2 实验过程 | 第73-74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4-80页 |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 第74-75页 |
4.3.2 粉末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75页 |
4.3.3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 第75-76页 |
4.3.4 荧光表征 | 第76页 |
4.3.5 紫外表征 | 第76-77页 |
4.3.6 N_2吸附脱附曲线 | 第77页 |
4.3.7 材料的稳定性测试 | 第77-78页 |
4.3.8 Zn-MOF-1对检测物响应时间的探究 | 第78-79页 |
4.3.9 Zn-MOF-1对对硝基苯酚的选择性 | 第79页 |
4.3.10 Zn-MOF-1对硝基苯酚的检测 | 第79-80页 |
4.4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