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创新与提升路径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市H社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文献述评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文献述评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创新 | 第16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 第18-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社区 | 第18页 |
2.1.2 “村改居”社区 | 第18-19页 |
2.2 理论阐释 | 第19-22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2 社区治理 | 第20-22页 |
第3章 襄阳市H社区治理的主要实践 | 第22-32页 |
3.1 襄阳市H社区的基本概况 | 第22-25页 |
3.1.1 襄阳市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 | 第22-24页 |
3.1.2 H社区的基本概况 | 第24-25页 |
3.2 襄阳市H社区治理的主要实践 | 第25-32页 |
3.2.1 多元参与主体 | 第25-29页 |
3.2.2 “五事“制度 | 第29-32页 |
第4章 襄阳市H社区治理的主要问题 | 第32-38页 |
4.1 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 第32-33页 |
4.1.1 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不足 | 第32页 |
4.1.2 社区公共服务范围不广 | 第32-33页 |
4.2 社区治理的组织结构不完善 | 第33-35页 |
4.2.1 社区两委“一肩挑”存在负面影响 | 第33页 |
4.2.2 社区尚未建立居务监督组织 | 第33-34页 |
4.2.3 社区未进行“政经分离”改革 | 第34-35页 |
4.3 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够 | 第35-36页 |
4.3.1 社区社会组织的类型不够多样 | 第35页 |
4.3.2 社区社会组织未纳入治理体系 | 第35-36页 |
4.3.3 社区内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 第36页 |
4.4 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不足 | 第36-38页 |
4.4.1 社区文化建设不系统 | 第36-37页 |
4.4.2 社区认同感尚未形成 | 第37-38页 |
第5章 襄阳市H社区提升治理水平的主要路径 | 第38-45页 |
5.1 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 | 第38-40页 |
5.1.1 拓宽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渠道 | 第38-39页 |
5.1.2 拓展社区公共需求的表达平台 | 第39-40页 |
5.2 完善社区治理的组织结构 | 第40-42页 |
5.2.1 理清社区各组织的界限 | 第40-41页 |
5.2.2 健全社区民主监督组织 | 第41页 |
5.2.3 “政经分离”要量力而行 | 第41-42页 |
5.3 构建多元化社区治理主体 | 第42-43页 |
5.3.1 发展类型多样的社会组织 | 第42-43页 |
5.3.2 将社会组织纳入治理体系 | 第43页 |
5.4 推动社区文化创新发展 | 第43-45页 |
5.4.1 构建社区生活共同体 | 第43-44页 |
5.4.2 创新文化活动形式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