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植物KNOX基因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KNOX的序列特征及分类 | 第12-13页 |
1.1.2 KNOX基因的功能 | 第13-14页 |
1.1.2.1 KNOX基因在叶片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第13页 |
1.1.2.2 KNOX基因在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第13-14页 |
1.1.2.3 KNOX基因在植物次生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 第14页 |
1.1.3 KNOX基因作用调控机制研究 | 第14-16页 |
1.1.3.1 KNOX蛋白与其它蛋白的互作 | 第14-15页 |
1.1.3.2 KNOX基因参与上下游转录因子的表达调控 | 第15-16页 |
1.1.4 KNOX基因与激素的相互作用 | 第16页 |
1.2 光皮桦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光皮桦常规育种 | 第17页 |
1.2.2 光皮桦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光皮桦KNOX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0-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2.1.1 材料 | 第20页 |
2.1.2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0-21页 |
2.1.3 cDNA的合成 | 第21-22页 |
2.1.4 目的基因的分离与验证 | 第22-25页 |
2.1.4.1 目的基因RACE | 第22-23页 |
2.1.4.2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23页 |
2.1.4.3 目的片段的连接转化 | 第23-24页 |
2.1.4.4 全长cDNA的PCR验证 | 第24-25页 |
2.1.5 BlKNOXs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27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7-35页 |
2.2.1 光皮桦BlKNOXs基因序列分析 | 第27-29页 |
2.2.2 BlKNOXs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29页 |
2.2.3 BlKNOXs基因家族进化树分析 | 第29-33页 |
2.2.4 BlKNOXs基因结构分析 | 第33页 |
2.2.5 BlKNOXs基因家族上游调控序列分析 | 第33-35页 |
2.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光皮桦KNOX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7-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3.1.1 材料 | 第37页 |
3.1.2 激素处理 | 第37-38页 |
3.1.2.1 离体木质化茎段的激素处理 | 第37-38页 |
3.1.2.2 组培苗茎段的激素处理 | 第38页 |
3.1.3 应拉木诱导处理 | 第38页 |
3.1.4 总RNA的提取检测 | 第38页 |
3.1.5 cDNA的合成 | 第38-39页 |
3.1.6 定量PCR表达分析 | 第39-40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3.2.1 不同器官中表达差异分析 | 第40-42页 |
3.2.2 激素处理对BlKNOXs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3 机械处理对BlKNOXs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光皮桦KNOX基因的遗传转化 | 第47-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4.1.1 材料 | 第47页 |
4.1.2 农杆菌介导的叶圆盘转化法 | 第47-49页 |
4.1.2.1 光皮桦遗传转化实验步骤 | 第47-49页 |
4.1.2.2 烟草遗传转化实验步骤 | 第49页 |
4.1.3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鉴定分析 | 第49-51页 |
4.1.3.1 改良CTAB法提取植物DNA | 第49-50页 |
4.1.3.2 烟草转基因植株GUS活性检测 | 第50页 |
4.1.3.3 烟草转基因阳性植株的表型观察和Maule染色 | 第50-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4.2.1 光皮桦转基因植株获得及鉴定 | 第51-52页 |
4.2.1.1 光皮桦转基因植株获得 | 第51页 |
4.2.1.2 光皮桦转基因植株DNA检测 | 第51-52页 |
4.2.2 烟草转基因植株获得及鉴定 | 第52-55页 |
4.2.2.1 烟草转基因植株筛选 | 第52-53页 |
4.2.2.2 烟草转基因植株GUS活性检测 | 第53页 |
4.2.2.3 烟草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 第53-54页 |
4.2.2.4 烟草转基因植株表型观察和Maule染色法切片观察 | 第54-55页 |
4.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57-58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