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前言 | 第11-15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4页 | 
|         1.1.1 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 第11-12页 | 
|         1.1.2 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普通高中学校体育改革及发展相适应的诉求 | 第12-13页 | 
|         1.1.3 “两个标准”和“三个办法”对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和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 第13-14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2 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         2.1.1 体育教育专业 | 第15页 | 
|         2.1.2 教师教育类课程 | 第15页 | 
|     2.2 国内体育教师教育研究 | 第15-20页 | 
|         2.2.1 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研究 | 第15-16页 | 
|         2.2.2 教师教育类课程研究 | 第16页 | 
|         2.2.3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 第16-18页 | 
|         2.2.4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研究 | 第18-20页 | 
|     2.3 国外体育教师教育研究 | 第20-22页 | 
|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2-23页 | 
| 3 研究方案 | 第23-26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3.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23页 | 
|         3.2.2 文本分析法 | 第23页 | 
|         3.2.3 分层抽样调查法 | 第23-24页 |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24页 | 
|         3.2.5 对比分析法 | 第24页 | 
|     3.3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53页 | 
|     4.1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26-29页 | 
|     4.2 对“标准”和“办法”的解读 | 第29-34页 | 
|         4.2.1 对“两个标准”的解读 | 第29-31页 | 
|         4.2.2 对“新课标”和“高中课标”的解读 | 第31-32页 | 
|         4.2.3 对“三个办法”的解读 | 第32-34页 | 
|     4.3 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框架的构建 | 第34-39页 | 
|         4.3.1 “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中隐含的对体育教师教育责任与信念目标领域的课程设置要求 | 第35-36页 | 
|         4.3.2 “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中隐含的对体育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目标领域的课程设置要求 | 第36-37页 | 
|         4.3.3 “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中隐含的对体育教师教育实践与体验目标领域的课程设置要求 | 第37-38页 | 
|         4.3.4 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框架 | 第38-39页 | 
|     4.4 不同类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比较分析 | 第39-43页 | 
|         4.4.1 不同类型普通高校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表述情况总体一致 | 第41页 | 
|         4.4.2 不同类型普通高校培养目标与规格具有细微的差别 | 第41-42页 | 
|         4.4.3 不同类型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具有明显差异 | 第42-43页 | 
|     4.5 不同类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比较分析 | 第43-53页 | 
|         4.5.1 教育责任与信念目标领域课程设置情况 | 第44-45页 | 
|         4.5.2 教育知识与能力目标领域课程设置情况 | 第45-51页 | 
|         4.5.3 教育实践与体验目标领域课程设置情况 | 第51-53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     5.2 建议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