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上都文学活动的背景条件 | 第21-45页 |
第一节 上都的地理位置与政治地位 | 第21-28页 |
一、上都所在地:金莲川草原 | 第22-24页 |
二、两都巡幸制与上都的政治地位 | 第24-28页 |
第二节 促成文人聚于上都的举措 | 第28-38页 |
一、忽必烈时期的两次延揽人才 | 第29-30页 |
二、行科举与文人监试上都 | 第30-31页 |
三、文化机构的建立和文臣扈从制度的形成 | 第31-38页 |
第三节 游历之风与文人北上 | 第38-45页 |
一、文人游历目的和时代条件 | 第39-42页 |
二、南方文人北游两都 | 第42-45页 |
第二章 上都文学活动的发展历程 | 第45-81页 |
第一节 前上都的文学活动 | 第45-51页 |
第二节 兴起:北方统一时期(1263-1276) | 第51-58页 |
一、忽必烈藩府旧臣文学活动 | 第51-53页 |
二、忽必烈即位后入仕元廷文人之文学活动 | 第53-58页 |
第三节 发展期:南北统一至仁宗朝(1276-1321) | 第58-75页 |
一、北方文人的文学活动 | 第60-63页 |
二、南方文人的文学活动 | 第63-75页 |
第四节 兴盛与沉寂:英宗朝至元亡(1321-1368) | 第75-81页 |
第三章 上都文人群的构成(上) | 第81-133页 |
第一节 北方文人群 | 第81-102页 |
一、河北文人 | 第82-90页 |
二、山东文人 | 第90-99页 |
三、其他北方文人 | 第99-102页 |
第二节 南方文人群 | 第102-133页 |
一、江西文人 | 第104-115页 |
二、江浙文人 | 第115-133页 |
第四章 上都文人群的构成(下) | 第133-157页 |
第三节 方外人士 | 第133-148页 |
一、道教人士 | 第133-144页 |
二、佛教人士 | 第144-148页 |
第四节 非汉族文士及其他文人 | 第148-157页 |
一、非汉族文士 | 第148-154页 |
二、外国人士 | 第154-157页 |
第五章 上都文学活动的形式 | 第157-188页 |
第一节 雅集 | 第157-161页 |
第二节 赠答唱和 | 第161-175页 |
一、唱和酬答 | 第162-167页 |
二、题赠酬应 | 第167-172页 |
三、上都赠答唱和的文坛影响 | 第172-175页 |
第三节 论诗谈曲与观书题画 | 第175-188页 |
一、论诗谈曲 | 第176-182页 |
二、观书题画 | 第182-188页 |
第六章 上都文学活动成果(上) | 第188-227页 |
第一节 游历吊古之作 | 第189-209页 |
一、游历之作 | 第191-200页 |
二、吊古之作 | 第200-209页 |
第二节 上都风情之作 | 第209-227页 |
一、草原帝都之神圣盛大 | 第209-218页 |
二、淳朴的蒙古风土民情 | 第218-223页 |
三、上都风情之作的艺术特征 | 第223-227页 |
第七章 上都文学活动成果(下) | 第227-274页 |
第三节 抒情咏怀之作 | 第227-256页 |
一、歌咏帝国一统功业与盛世自信 | 第227-234页 |
二、“客愁”之咏怀 | 第234-256页 |
第四节 题画与序跋之作 | 第256-274页 |
一、题画之作 | 第256-264页 |
二、序跋之作 | 第264-274页 |
余论 | 第274-277页 |
附录 上都文学活动成果留存之文献考察 | 第277-322页 |
一、上都文学活动成果概述 | 第277-281页 |
二、上都文学活动成果之专集 | 第281-304页 |
三、保存于元人别集、总集中之上都作品 | 第304-32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2-332页 |
(一)古籍及其整理类 | 第322-326页 |
(二)今人著述类 | 第326-329页 |
(三)期刊、学位论文类 | 第329-332页 |
致谢 | 第332-335页 |
个人简介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35-3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