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2.1 关于东亚季风形成机制、季风指数及变化研究的进展 | 第16-18页 |
1.2.2 东亚季风环流季节转换特征 | 第18-20页 |
1.2.3 东亚夏季风的建立 | 第20-21页 |
1.2.4 东亚冬季风的建立 | 第21-22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25-31页 |
2.1 数据资料 | 第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31页 |
2.2.1 一元线性趋势分析 | 第25-26页 |
2.2.2 累积距平分析 | 第26-27页 |
2.2.3 M-K突变检验 | 第27-28页 |
2.2.4 小波分析与显著性检验 | 第28-30页 |
2.2.5 合成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纬向热力差异季节转换特征与时间的确定 | 第31-38页 |
3.1 东亚副热带地区纬向热力差异的季节转换特征 | 第31-36页 |
3.1.1 500hPa温度场的季节转换特征 | 第31-33页 |
3.1.2 海平面气压场的季节转换特征 | 第33-36页 |
3.2 东亚纬向热力差异季节转换时间的确定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纬向热力差异季节转换时间的变化特征 | 第38-47页 |
4.1 纬向热力差异季节转换时间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 | 第38-40页 |
4.1.1 冬夏季节转换时间 | 第38-39页 |
4.1.2 夏冬季节转换时间 | 第39-40页 |
4.2 纬向热力差异季节转换时间的突变分析 | 第40-42页 |
4.2.1 冬夏季节转换时间的突变分析 | 第40-41页 |
4.2.2 夏冬季节转换时间的突变分析 | 第41-42页 |
4.3 纬向热力差异季节转换时间的周期分析 | 第42-47页 |
4.3.1 由冬向夏季节转换时间的周期分析 | 第42-45页 |
4.3.2 由夏向冬季节转换时间的周期分析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纬向热力差异季节转换时间异常年环流形势 | 第47-64页 |
5.1 冬夏季节转换时间异常年环流特征分析 | 第47-56页 |
5.1.1 典型异常年的热力场特征 | 第47-50页 |
5.1.2 异常年位势高度场特征 | 第50-52页 |
5.1.3 异常年高低层经向风的变化特征 | 第52-56页 |
5.2 夏冬季节转换时间异常年环流特征分析 | 第56-64页 |
5.2.1 典型异常年的热力场特征 | 第56-58页 |
5.2.2 异常年地面气压系统 | 第58-59页 |
5.2.3 异常年500hPa位势高度特征 | 第59-61页 |
5.2.4 异常年低层经向风变化特征 | 第61-64页 |
第六章 纬向热力差异季节转换时间异常年对我国降水与温度的影响 | 第64-73页 |
6.1 冬夏转换时间异常对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时间的影响 | 第64-68页 |
6.1.1 冬夏季节转换时间偏早年与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时间的联系 | 第64-66页 |
6.1.2 冬夏季节转换时间偏晚年与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时间的联系 | 第66-67页 |
6.1.3 小结 | 第67-68页 |
6.2 夏冬季节转变时间异常与我国秋冬气温的联系 | 第68-73页 |
6.2.1 夏冬季节转变时间偏早年我国秋冬气温分布 | 第68-70页 |
6.2.2 夏冬季节转变时间偏晚年我国秋冬气温分布 | 第70-72页 |
6.2.3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3-77页 |
7.1 讨论 | 第73-75页 |
7.2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