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行为模式的小学校园室内外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及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小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17-19页 |
1.6.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1.6.2 课题研究的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儿童行为模式与小学校园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31页 |
2.1 儿童心理学与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2.1.1 小学生生理发展的特征研究 | 第19页 |
2.1.2 小学生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2.1.3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2.2 小学校园环境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4页 |
2.3 儿童行为模式与校园空间环境 | 第24-30页 |
2.3.1 儿童对校园空间的认知过程 | 第25页 |
2.3.2 儿童行为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 第25-26页 |
2.3.3 小学阶段儿童行为模式的差异性 | 第26-28页 |
2.3.4 儿童行为模式与校园空间环境的关系 | 第28-29页 |
2.3.5 适于儿童行为模式的校园空间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儿童行为模式的小学调查与案例分析 | 第31-41页 |
3.1 国外小学室内外环境设计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3.1.1 法国比扬库尔布伦的小学和体育场 | 第31-32页 |
3.1.2 美国华盛顿MPES小学校 | 第32页 |
3.1.3 日本大阪四天王寺学院小学校 | 第32-33页 |
3.1.4 奥斯陆国际学校 | 第33-34页 |
3.2 国内小学室内外环境设计现状分析 | 第34-38页 |
3.2.1 天津市万全小学宁夏路校区 | 第34-35页 |
3.2.2 天津华旭小学 | 第35页 |
3.2.3 凌海市实验小学 | 第35-36页 |
3.2.4 沈阳市朝阳一小 | 第36-37页 |
3.2.5 新金带小学 | 第37-38页 |
3.3 国内外小学室内外环境设计现状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3.4 国内小学室内外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儿童行为模式的小学校园设计研究 | 第41-55页 |
4.1 小学校园室内外空间布局 | 第41-46页 |
4.1.1 空间布局与儿童行为模式的关系 | 第41页 |
4.1.2 适用于小学校园的空间布局形式 | 第41-43页 |
4.1.3 适用于小学校园的室内布局形式 | 第43-46页 |
4.2 小学校园色彩与装饰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 第46-50页 |
4.2.1 小学校园的色彩相关概念理论 | 第46-47页 |
4.2.2 色彩在校园中的运用对儿童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3 适用于小学校园的色彩选择 | 第48-49页 |
4.2.4 校园内装饰材料的选择与影响 | 第49-50页 |
4.3 儿童行为模式小学校园光环境设计 | 第50-54页 |
4.3.1 光环境的基本概念 | 第50-51页 |
4.3.2 小学校园自然光的运用及控制 | 第51页 |
4.3.3 小学校园人工照明的运用及设计规范 | 第51-53页 |
4.3.4 校园空间光环境与儿童心理的关系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浑南一小室内外环境改造实践 | 第55-67页 |
5.1 浑南一小场地现状 | 第55-57页 |
5.1.1 校园现状与基本概况 | 第55-57页 |
5.2 改造设计原则与策略 | 第57-58页 |
5.2.1 改造设计原则 | 第57-58页 |
5.2.2 改造设计的整体构思 | 第58页 |
5.3 改造实践的具体方法 | 第58-66页 |
5.3.1 室外环境改造 | 第58-61页 |
5.3.2 室内色彩与装饰材料的改造 | 第61-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页 |
6.2 创新点 | 第67页 |
6.3 展望 | 第67-69页 |
附件1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